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大淖记事》让汪曾祺真正成名

2023-03-05 17:41:10    作者:□ 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解放后长期搁笔的汪曾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后,以六十岁高龄文坛复出,1980年10月在《北京文学》发表《受戒》震动文坛,但并没有获得“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许多人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汪曾祺真正名扬天下,是1981年4月在《北京文学》发表的《大淖记事》,并获得 “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这篇小说的缘起,竟与“尿碱”有关。

在我们家乡高邮,过去公共厕所里普遍放置尿桶,因为长期使用,在桶底、桶壁上日积月累形成了白色污秽物,这就是尿碱。本来,尿碱与文学两者之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物,由于汪曾祺在他的经典小说《大淖记事》中,郑重其事地把尿碱作为关键性的细节写入作品,随着《大淖记事》获得全国大奖,声誉日隆,人们目睹尿碱挽救了一个濒临绝境之人的生命,这才不常见地衍生出尿碱的文学价值的话题。

《大淖记事》全文六节,尿碱是在全文第六节、即最后一节出现的。

读过《大淖记事》的人,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扣人心弦的描写:十一子被保安队抓到泰山庙毒打,老锡匠、巧云等闻讯赶到时,十一子还只剩悠悠一丝气。长年闯荡江湖、见多识广的老锡匠立即叫人去找陈年尿桶中的尿碱,因为他懂得用尿碱抢救遭毒打受伤垂危的人甚为灵验。这样,平常人们见了总是掩鼻而过的尿碱,首经老锡匠庄重提出、更由于汪曾祺绘声绘色的生动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正式亮相。读者从小说中读到尿碱救了十一子命的故事,无不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这个来自生活的典型细节,在作品中收到一石三鸟的非凡奇效——

第一,写活了临危不乱、指挥有方的老锡匠。面对被保安队的那群无人性的畜牲毒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十一子,众人愤怒、愤恨却又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紧急关头,是老锡匠立即派人去找尿碱。稍稍回想一下,读者猛然想起,在这以前,老锡匠曾告诫过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也是他得知十一子与巧云相好时说过:“你不要命啦!”如今发生的一切,正说明他早有预见在先。当他指挥着众人,从死神手里夺回十一子后不久,接着发生老锡匠亲自带领二十来个锡匠为抗议恶势力、举行了“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示威游行。无须千言万语描写,就这一前一后两件事,老锡匠的领头人作用立即显示出来了。他不惹事,也不怕事,为讨回正义与公道,他总是一身凛然正气,挺身而出,不获胜利决不罢休。第二,尿碱很快找来了,但,“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是巧云在他耳边一声轻语:“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一直昏迷不醒的十一子“微微听见了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神奇么?细想之下,原本在情理之中。保安队的凶手们提出,只要小锡匠断绝与巧云的爱情就饶了他;但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十一子宁死不答应。他生生死死苦恋着的就是心爱的巧云姑娘。如今,心上人耳边一声呼唤,他即使已魂游天国,也定然会重返人间。第三,巧云开始灌尿碱汤了,“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所有读者看到这里,都会含着眼泪会心地笑了。这是多么纯真、赤诚的爱情啊!

关于《大淖记事》的写作由来,汪曾祺曾撰文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他家住大淖附近,常到大淖玩,熟悉大淖的风光民情,并多次想写大淖,因当地人一直把“大淖”写成“大脑”,他觉得怪异,“这地方跟人的大脑有什么关系呢”?问家长,问老师,都说不出究竟,一直到自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坝上,见到坝上把大大小小一片水都叫做“淖儿”,这才恍然大悟,这是蒙古话,高邮一直写的“大脑”是误写了,应为“大淖”才对。当时汪曾祺头上正戴着一顶右派的帽子,不是写《大淖记事》的时候。改革开放新时代终于盼来了,1980年10月,他在《北京文学》发表了《受戒》,震动文艺界,《受戒》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作品从文学这个特别的角度、向全世界传送了中国确实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信息,无怪于人们誉称《受戒》是“新时代报春新花第一枝”。“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粉碎“四人帮”后开展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大奖,对肃清“左”的流毒、推动新时期的文学繁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权威,产生深广的影响。搁笔多年的汪曾祺花甲之年复出文坛写的《受戒》如果获此奖项该多好啊。但,由于大家理解的原因,《受戒》并未能获得“1980年度全国短篇优秀小说奖”。令人赞佩的是,多年饱经社会沧桑却又世事洞明的汪曾祺,丝毫没有因《受戒》在全国性大奖中落选影响了自己的创作,反而更加勤奋努力,认真总结,再接再厉,又在写下《寂寞和温暖》《岁寒三友》《天鹅之死》之后,于1981年2月4日(旧历大年三十),精心创作出《大淖记事》。小说的主人公巧云,是“靠肩膀吃饭的”、卖苦力谋生的搬运工人的后代,她有着与《受戒》中小和尚明海一样的聪明机灵,“长得像朵花”,但她并不柔弱认命,而是面对旧社会的黑暗势力的摧残坚强不屈,勇敢斗争。汪曾祺在写《大淖记事》时十分用心,特别在细节的选择推敲上用心之精、之细、之准令人叹服。小说的第一小节,作者用散文笔法恣意描写大淖:“这里的一切都和别处不一样”,这不是猎奇,他是为了表现这里以巧云、十一子、老锡匠为代表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没有这些“完全不同”,就没有作品中下面写到的人物“完全不同”的光彩照人的独特性格。并非我多疑,就连作品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节“尿碱”,汪曾祺在第一节中也有意做了伏笔;“七八个小家伙,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淖里,看谁尿得最远……”

别具一格的《大淖记事》迅速在4月号《北京文学》发表,并终于获得万众瞩目的“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不仅向人们昭示了老作家汪曾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创作才能,也又一次证明:历史是公正的,人们的眼光是公允而精确的。

每年度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殊荣的作品,总是第二年春季评定并由新华社统一向国内外公布。汪曾祺是1982年3月初,从有关权威人士那里提前一个多月知道《大淖记事》获奖消息的。3月4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很短,通篇不足两百字,这是汪曾祺一生共给我写了38封信中最短的信件之一(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第12卷82页)。信的最后有两行字:

“《大淖记事》今年可能会得奖。

我大概四月间将到四川玩玩去。顺安!”

别人或许不觉得什么,但我理解这两行文字反映出汪曾祺当时那种少有的如愿以偿、无比欣慰的心情!初看似不经意的顺便一笔,其实是汪老对我“特告”!他知道我理解他,也一定懂得他获得全国奖项的事件本身意味着什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