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17:43:48 作者:□ 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本1989年12月获赠的笔记本,扉页上的手写赠言清晰如昨:“毛群英同志: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含笑走来,愿您更加辛勤地培育广播百花园中的《农村节目》之花。”落款是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并加盖了鲜红的印章。不经意翻看到这一笔记本,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30多年前的那一趟淮安之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先是在家务农,后被介绍进了一家镇办企业上班。那时候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陪伴我左右,打发了闲暇时光,也成为我步入新闻写作之路的启蒙老师。作为一名农村青年,我是省电台《农村节目》的忠实粉丝,每天中午12点准时收听,一期不落,已然到了痴迷的程度。听得多了,就产生了写的冲动,于是尝试着撰写一些“三农”新闻、评论文章、听后感投寄给节目组,从一开始的泥牛入海到后来的几乎每发必中,我渐渐和省电台《农村节目》成为只闻其声、只闻其名的老朋友。
1989年12月中旬,我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函,约请我参加在淮安市召开的苏北片农民代表座谈会。第一次出席省电台组织的活动,第一次出远门,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厂里的同事和家人也为我感到高兴。按照约定的日期,12月25日,我乘坐公共汽车一路颠簸来到淮安酒厂招待所报到,并于26日、27日参加了在淮安市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四楼会议室召开的座谈会,与耳熟能详的省电台经济部主任张家先,著名播音员胡德兰、葛义等资深采编播人员一道,共同探讨《农村节目》的栏目设置、服务功能、播音风格等改进方案。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也围绕保留特色专栏、聚集热点讨论、增加录音稿件比重、彰显农村改革开放成效、展示农民精神风貌、加强通联工作等方面,交流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后来,我的讲话录音在省电台《广播与听众》节目中播放,庄上的剃头匠雍大伯一大早从收音机里听到后,忙不迭地过来告诉我,分享我的喜悦。
华灯初上,在入住的招待所里,我慕名来到隔壁宿舍,拜访来自建湖县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讨教写作方面的技巧。时年50多岁的沈耕夫大病初愈,但精神状态特佳,国字脸上的几道皱纹仿佛是岁月的积淀和睿智的符号。他每年都有百余篇稿件被市级以上电台、报刊采用,是闻名全国的农民写手。对于我这个“不速之客”,沈耕夫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向我传经送宝,让我受益匪浅。
座谈会期间,还有一场让我感到十分亲切的活动,就是为一篇参加全国农村好新闻评比的录音通讯《庄稼人的呼唤》把脉会诊、加以改进。之所以感到亲切,是因为作者是我尊崇的高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生汇老师和司徒乡文化站站长吕立中老师。创作动因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分田到户后,农民们纷纷进城找工作,导致农村“空心化”、农田大面积抛荒等现象,对种田人出现断层、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发展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后来,这篇录音通讯经过不断充实、完善,果然不负众望,捧回了全国农村好新闻评比一等奖的桂冠。
如今,笔记本的黑色塑封已经破损脱落,纸张也已发黄,却让我敝帚自珍,激励我笔耕不辍、继续前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