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孺悲的困惑

2023-03-16 18:25:51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论语》中记载,孔子不愿见、不想见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阳货,一个是孺悲。

孔子不愿见阳货,于私于公,都是可以理解的。

孔子十七岁那一年死了母亲,就在孔子守丧期内,鲁国的实际掌权人季氏在家里举行宴会,款待鲁国的名士。孔子的父亲是武士,原以为自己也在被邀请之列,所以穿着丧服去了,可是,却被季氏家臣阳货拦在门外,说:“季氏招待的是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只得悻悻而归。

阳货所为,对年幼的孔子的打击是沉重的,剥夺了孔子为士的权利,而贬入社会的最低层。

《史记·孔子世家》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孔子要绖(腰束麻带),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亦作货)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这是孔子与阳货的第一次接触。

大约三年后,孔子到季氏那里打工,先后管理过仓库和牧场,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对阳货的为人一定是了解的。

三十岁的孔子辞去季氏家里的工作,创办学校,设坛授徒。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成为国内有名望、国际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而阳货通过非礼手段一步步掌握了鲁国的大权。但阳货毕竟是一个地位极低的家臣,他需要拉拢名人为其撑腰,以实现自己更大的野心。可是,孔子是周礼的忠实继承者和维护者,对违礼行为一直是深恶痛绝的,对阳货这样的野心家自然是厌恶的,孔子怎么可能与这种人为伍,又怎么可能助纣为虐呢?

这就上演了一幕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愿见的好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阳货放出口风,说要见孔子,但孔子佯装不知,就是不去见阳货。按周代礼节,大夫送礼给士,如果士不当面接受并表示感谢,那么,士必须登门回拜。阳货就趁孔子不在家时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回到家,马上就明白,阳货是逼着自己去见他。孔子终究是孔子,脑袋瓜何等灵光,他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对付阳货,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回拜。可是,令孔子想不到的是,居然在路上遇上阳货,避无可避,逃无可逃。

当时的阳货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看到孔子,就趾高气扬地说:“过来!我有话和你说。”阳货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有很高的道德,很高的才能,可是,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却不出手相救,这样的人能算仁吗?一个人很愿意有所作为,可是,却一次次失去机会,这样的人能算智吗?

阳货的人品不行,但提出的两个问题还是不错的,孔子不得不连连说:不可。

最后,阳货还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告诫孔子,孔子不得不敷衍道:好啊,那我准备准备出来做官吧。

其后的结果,孔子没有在阳货执国命时期出来做官,阳货也在一次叛乱中逃离鲁国。

孔子不见阳货不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吗?

那孔子又为什么不见孺悲呢?

孺悲何许人?史书上极少记载,仅《礼记·杂记》中有简略的文字:“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孺悲是鲁哀公的身边人,或者是鲁宫室人员。在子路去世后,受鲁哀公之托,慰问子路家人,并向孔子学习士丧礼,鲁国历史上就有了士丧礼的记载。

这一次孔子接待了孺悲,并且向他讲解了士丧礼,否则,孺悲凭什么能记录下士丧礼呢?

另外一次,情形大为不同,其情节出人意表,又让人哭笑不得,捉摸不定。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孺悲想见孔子,让随行敲门传话。孔子推托说自己有病,不便相见。有病不见,可以理解。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传话人刚刚告诉孺悲,先生有病,不能相见,孔子却在屋内取出瑟边弹边唱,声音之大,一定得让孺悲听到。孔子这是在告诉孺悲,我根本没病,但我就是不见你。

当时孺悲一定懵了,老先生这是干嘛,不见就不见,为什么这样待我?

看到这段文字,我困惑了。当时的孺悲也一定困惑了。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子,怎么会这样地恶作剧?

有困惑就有思考。当时的孺悲一定在想,老先生为什么不见我呢?我是哪里做错了吗?换作我,也会这么想的。这或许就是孔子想要的效果。

对于孔子为什么不见孺悲,而且采取非正常的方法,说法很多,有的说孺悲过于傲慢,有的说孺悲违背了孔子收徒的原则。

我想不出所以然,勉强用孟子的话作为注解,不知可否。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的方法很多,不屑于教他,这对他也是一种教诲。

但愿孺悲悟到了这一层,领会孔子不见自己的一片苦心。

当然,孔子不见孺悲,与不见阳货是有本质区别的,玩味其间,有意有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