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曲辕先生名节考辨

2023-04-06 18:22:01    作者:□ 翟荣明    来源:今日高邮

“曲辕先生”者,北宋高邮崔公度是也。崔公度,字伯易,自号曲辕先生,其祖父崔希甫有文武才略,宋初时曾任太子中允、原州知州、监察御史等职,父亲崔琮,进士出身。曲辕先生曾任阳武知县、监察御史、崇文校书及海、颍、蔡、润、宣、通六地知州等职,官至朝散大夫、直龙图阁。

自古以来,生死事小,名节事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史》均有崔公为人不堪、“恬不为耻”的记载,让崔公蒙尘太久,确有为其翻案、还其本原之必要。综合《长编》与《宋史》,先生为世人所诟病者有三:一是说崔公本秀才一枚,是因宰相刘沆的举荐才为官的,而非王安石提携。故熙宁二年,为谋取进身之阶,崔公向安石致敬致诚,上疏《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替饱受责难和阻扰的“熙宁变法”鼓与呼,喜得安石“引与握手,解衣燕语”;二是说崔公任阳武知县时,一次去开封府公干,听说要对府尹元绛行俯伏跪拜之礼,误以为是元绛故意侮辱自己,遂托病离开,又说崔公将此事向王安石报告后,此礼遂废,崔公有借公权泄私愤之嫌;三是说崔公日夜拜访贴靠王安石,甚至安石如厕时也不离左右。有一次,崔公在安石的身后拿着其衣带之尾,告诉安石:“您衣带上沾了尘垢,我已用袍子擦干净了。”见者众人皆笑。

首先,崔公所疏《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今已不传。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该论共五卷,达万言,其内容以富国强兵、长治久安为目标,以明确百官职责为主要举措。大家知道,“熙宁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朝野普遍反对,加剧了朝廷党争,后人对此次变法大抵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甚至有人把宋朝的覆亡也归咎于安石的变法,故视崔公所疏是助纣为虐之举。视改革家及其支持者为洪水猛兽,恰恰是不少墨守成规的国人劣根性的体现。其实,刘沆因崔公德才兼备,向皇帝举荐了他,但被崔以疾患辞谢了;后朝廷又以父荫任命崔公为三班差使,因系武职,非其所好,故崔亦不赴任;后韩琦又推荐崔公任和州防御推官、国子直讲,崔又以需服侍年迈的母亲而拒绝。元祐至绍圣年间,朝廷还先后任命崔公为礼部郎中、国子司业、起居郎、秘书少监,崔都坚辞不受。崔公岂是为求得一官半职而俯首帖耳的鲜廉寡耻之徒?若然,他为何屡次拒绝入朝为官?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人对王安石邋遢猥琐、贪财好利、喜人拍马等负面形象的记载,都是有违史实的严重污蔑。虽然安石不拘小节,但他确是心系天下、开拓创新、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巍巍君子、旷世大儒,若崔公是一个蝇营狗苟之徒,安石怎会与他私交从一而终?

其次,开封府所辖县令等官员需对府尹行跪拜之礼,或源于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他在做皇帝前一直担任开封尹。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县境,其时属开封府管辖。崔公熙宁三年(1070)后方任阳武知县,离赵光义登上大宝已过了九十余年。跪拜之礼是否成例,崔公一问便知,怎么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地认定此乃府尹侮辱自己之举?诚如崔公疏中所言:“开封府辖下的县令等官,是侍奉天子主要官员的属吏,怎么能让他们像面见皇帝一样,对府尹也行俯伏跪拜之礼呢?”而《宋史》把崔公上疏之行说成是向王安石告府尹黑状的私下之举,显然是不合朝制和史实的。而县令等官员向府尹行天子礼显然违背了尊王原则,确需废除。崔公不畏权贵,据理力争,正是其革陋除弊思想和为官刚正不阿的体现。宋神宗“嘉其节”,对崔此举十分赞赏。

再次,所谓拭衣带一节,看似崔公千年也擦不掉的人生污诟。《宋史》而后,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张英《御定渊鉴类函》、张玉书《御定佩文韵府》、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吴士玉《御定骈字类编》等典籍均予以引用,并留下了“带尾”“带诟”“袍拭”等专属词语。然此情节,细考教去,真是漏洞百出。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不知踞厕时,何以有人在侧?而见者皆笑,又何在侧者之众耶?此直不尽情理、至秽极鄙之言,而以入正史,是诚何心?要之,凡其人稍为荆公所礼者,务必丑诋之,使不侪于人类而已!”而《长编》《宋史》所据,实乃北宋林希的《林氏野史》,该书今已失传。林希的人品是人所共知的,他起初对“三苏”推崇备至,曾为苏辙写过一联,赞“三苏”之才在汉代王褒、扬雄、司马相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之上。可后来,贬斥苏轼兄弟及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的诏令,竟皆出自林希之手。林希毁谤朝臣时,罔顾事实,栽赃陷害,无所不用其极。苏轼读了林希给自己的评语,鄙夷道:“林大亦能作文章耶?”就连林希也觉得自己品行有亏,一次,他起草完此类诏令,掷笔于地,叹道:“坏我名节了!”章惇专权时,林希为顶上乌纱,不顾廉耻,先投靠了章惇,后因没能坐上心仪的执政大臣的宝座,他又投入章惇的政敌曾布的阵营。章惇罢相后,林希也如法炮制地对章臭骂了一番。诚如《宋史》所说,林希羞薄朝臣的言论,根本不足以玷污他们。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尔。

可惜,《宋史》的作者似乎并未看到《续资治通鉴长编》关于崔公的完整记述。《长编》对《林氏野史》中有关崔公的记述还是比较审慎的,其文末称:据《宋实录·崔公度传》,崔公本末甚美,而对林希所说应慎重考证。“本末甚美”,当指崔公一生从头至尾都有君子之美德,毫无污亏之节行。崔公是否大节有亏,我们还可以从其为文、交友等方面进行探究。崔公与王安石的交游有安石的《答崔伯易书》《与崔伯易书》《与崔伯易思王逢原书》《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等诗文为证。青年诗人王令(字逢原)“耻食宋粟”,终身不仕。王令流寓高邮时,与崔公成为密友,留下《赠崔伯易》《奉寄崔伯易》《送崔伯易归高邮》《慰崔伯易疏》等诗文近十篇。试想,若崔公品行低劣,澹泊名利、贫病致死也不改节的王令还会视其为同道中人吗?崔公还与孝廉楷模、文坛宗师黄庭坚及聋人教官、孝行突出的徐积等有诗文交谊。崔公如汉代扬雄,有口吃之疾,不能顺畅地与人交谈,但他思维敏捷,内心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著有《曲辕集》四十篇、《诗赋百咏》等,然仅存《感山赋》《明珠赋》《金华神记》等文。《感山赋》受到翰林学士裴煜、宰相韩琦及欧阳修等文坛大佬的赏识,欧阳修阅后,赞其为司马迁之流,韩琦也称他“守道甚笃,文章雄奇赡逸”。王安石则对其《明珠赋》情有独钟。

若论崔公之缺点,我们只能苛刻地提及其“性信鬼神”了。著名诗人陆游对至死都能坚守自我、节行如一的崔公敬佩不已,曾从高邮访求得崔公画像一幅,欣然赞曰:

古之君子,学以为己。可行则行,可止则止。

仕以行义,止以远耻。世衰道微,岂复知此?

蚩蚩始学,青紫思拾。万马并驰,孰能独立?

始虽弗急,后亦汲汲。我思崔公,涕泗横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