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19:29:21 作者:□ 蔡明 来源:今日高邮
搬了几回家,大口缸、石磨子、条凳、竹杠等家什送人的送人,丢掉的丢掉,都作了处理,唯独一块老式的搓衣板与一根捶衣棒一直留着,舍不得扔掉。
这块搓衣板,是整块榆树料凿刻而成的。许是它常年受碱水浸泡的缘故,看上去惨兮兮的,像一个病人苍白的脸。它的齿牙也差不多都磨平了,光滑滑的,中间部分还凹塌去一大块。捶衣棒呢?手柄外略带些弯弯的弧度,就像放大了的女人弯弯的柳叶眉,是顺着榆树杈枝自然走向截成,但也早已纹丝扭曲肉绽皮裂。
听母亲讲,早先外婆家院中有棵老榆树,得两个人合抱才圏得住。当年新四军江抗部队过来时,常到当塾师又开明的外公家驻留。老榆树粗壮的躯干上挂着块小黑板,青年战士们在学文化;枝干的一端挂个小鬼子头像,随风飘来荡去举枪练瞄准;还不时围着树动拳脚,蹿高墙。后来鬼子跑了,国民党还乡团下乡扫荡,外公被抓,为凑钱赎人,老榆树倒了,剩下的碎料就打了几块搓衣板与捶衣棒,分送给几个姑娘。这其中的一块,解放后的某一年就随了母亲。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白天上班,晚上把我们姐弟几个哄上床后,就用搓衣板洗衣服。有一次,她洗衣太累了,竟趴在搓衣板上睡着了,到了天有点蒙蒙亮时分,母亲一觉醒来,瞌冲冲地摸到石码头河边,把搓衣板往屁股下一垫,就挥动捶衣棒甩汰扑打起来,等到竹篮里的衣服晾嗮在铅丝上,又接着忙我们起身烧早饭,再帮助各人上学背上书包,她才胡乱地扒上两口赶着上班。这样的事一度竟成常态,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只有搓衣板在默默地作证。
捶衣棒也有它的故事。有个暑假里,我们以之为家的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一边牵满了南瓜藤,长了不少大南瓜。夜里,在家的父亲听到南瓜藤中有“沙沙”的声音,就赶紧把家人叫醒,母亲堵住后门,八岁的我和十一岁的姐姐拿着捶衣棒小木棍堵住临街的前门,父亲挥着大竹杠扫着瓜藤,果然偷瓜贼躲不住了,爬出来求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人们饥饿得很,父亲当着街坊邻居的面,数说了那个偷瓜人几句后,还送了他两个大瓜,让我们几个孩子既心疼又受感动。
等到家里几个孩子相继上学,晚上做作业,家里桌子不够用,母亲想了个办法,把搓衣板往两张小凳子上一搁,一张课桌就有了,大家图新鲜,都抢着占这块“地盘”,有时还不服气吵起来,母亲见了只是苦笑作个调解。
后来,我成了家,一步一步添上了全自动洗衣机,还有个塑料面的搓衣板作辅用。母亲却不肯把那块老搓衣板丢弃,她说:“扔掉多可惜,它还有用,前两年我不是用它为你儿子洗过尿布?就是哪天不搓衣裳了,这厚厚的底面反过来还可以当砧板用,再坏了,劈成柴火疙瘩还可以着炉子用……”说着说着,母亲动了感情,转过身驼着背慢慢踱回了自己屋里。我不由得眼中一热:母亲不也像这块搓衣板吗?为工作为家庭辛辛苦苦忙碌了一生,花白了头发,累坏了身体,可她还想再忙碌下去,为她的子子孙孙。
果然,十几年前,她孙子要去上大学了,我们就考虑,得教他些自理能力,其中,用搓衣板洗衣服是免不了的事。不知怎么回事,他竟找到了那块老旧搓衣板。也是,齿牙光秃,棱角磨平,可少伤些手皮。见孙子拙手拙脚练习的样子,他奶奶竟喜得合不拢嘴。
几年前,母亲近九十高寿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她曾多次要我们扔掉旧家什,自然也包括搓衣板与捶衣棒,可我每每看到它们,就感叹起母亲的一生:一个操碎心的小学老师,多年的优秀班主任,还拉扯着我们四个孩子,照顾着不太会做家务的丈夫,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这搓衣板与捶衣棒就是她敬业持家、辛劳无私、慈爱子女的精神写照,我怎能轻易丢掉它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