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0 17:58:10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我被子路的形象逗笑了,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司马公说子路性情粗野,喜欢逞强好胜,志刚性直,戴着雄鸡式样的帽子,佩着公猪皮饰的宝剑,招摇过市,还轻侮孔子。
你看,整个儿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而且还以武力欺负孔子。要知道,当时,孔子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尽管如此,“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用礼乐慢慢诱导子路,后来子路便穿上儒服,带着礼物,通过门人引见,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从中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孔子是主动的,采取诱导的方法,使子路“请为弟子”。
我当时就想,孔子为什么要收这样一个人为学生呢?是不是生源不足啊?
随着阅读的展开,了解到子路出身乡野,没有受到更多的教育,但是个大孝子,“子路负米”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子路也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孔子也许看重的就是这点。孔子的学生有子说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的基础。有了孝作为底色,人便坏不到哪去。
孔子不愧独具慧眼,他透过表面看到了本质,觉得子路是可造之才。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仅比孔子小九岁的弟子,是孔子的忠实追随者,不管是在孔子为官时,还是周游列国时,甚至是在人生的低谷,子路一直不离不弃。孔子曾经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孔子曾经自豪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恶言恶语。)不可否认,孔子在推行仁政过程中,遭到了方方面面的非难,但子路始终以自己的力量保护孔子,使孔子免受伤害。子路勤思好问,问孝问仁问政问生问死,在我们可知的孔子的学生里,子路的提问是最多的,发言也是最踊跃的。子路忠厚仁义,果敢决断,有着超强的管理力和执行力,每每赢得孔子的称赞。
子路以其不懈努力,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列政事科,步入七十二贤的行列,享官民祭拜,受世代尊崇。
作为一个学生能够做到这一步,是难能可贵的。我以为,子路最为人称道的是,在孔子失意或者思想行动上可能出现差错时,不管不顾,及时给予提醒,这哪是一般学生可以做到的呢。可以说,子路是孔子的诤友。
《论语·阳货》有记: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费扰是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管理着费邑。在孔子出仕前的某一年,公山费扰想凭借费邑反叛,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子路对此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子路的言下之意是很清楚的,没有地方去不要紧,但去了公山氏那里,不合礼制,毕竟公山氏是叛臣。孔子也有孔子的难处和想法。孔子长期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内心里着急。孔子想凭助公山氏的费邑推行文武之道。
孔子最终没去。如果去了,孔子还是后来以至今天的孔子吗?
在《论语·阳货》里,还有一段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薄);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染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当时的背景是,佛肸背叛了赵简子,投靠了范氏和中行氏,在赵简子攻打范氏和中行氏时,佛肸盘踞在中牟这个地方抵抗,而叫孔子前往助力。子路觉得不对头,就对孔子说,我曾经听您说过,亲自干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明明背叛主子,是不忠的行为,您怎么能去呢?当然,孔子也有孔子的说辞。孔子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我是不会受到佛肸影响的,坚固的东西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第二,我是有抱负的人,而不是系而不用的匏瓜。孔子也是想借助佛肸有所作为。
孔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佛肸是反臣,一旦去了,不是助纣为虐,与其所力行的仁义不是背道而驰吗?那孔子还是儒家的孔子吗?
也许当时孔子只是发泄义愤而已,依他的仁和智,是不会去的。
《论语》以及《史记》里多次记载了子路对老师的批评、疑虑和不悦。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到卫国不久,孔子就应卫灵公宠姬南子的邀请而拜见南子,子路对此不高兴,因为南子是一位名声不好的女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面对子路的不悦,甚至发誓,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让上天惩罚我,而且重复了两遍。在子路看来,尽管您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但见南子是事实,有些事是越描越黑的。果不其然,其后还真有人据此演绎出一段绯闻,不能不说子路的不悦是有道理的。
孔子带领学生前往楚国途中,在陈蔡之地被围困,绝粮而致不少学生生病。子路很生气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决不动摇,小人如果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其实并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题,而是告诫子路要坚守节操,坦然面对困窘。
子路甚至还曾否认过孔子的正名说,认为孔子正名太过迂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论语·子路》)
深读《论语》等典籍,平心而论,在有名姓可考的孔子的弟子里,有哪一位学生如子路这样直截了当地向孔子提意见说想法的吗?德行高尚如颜回者没有,口才思辨极佳如子贡者没有,只有子路在自己觉得老师有错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表明态度,提出规劝,这是子路的性格决定的,也是他的品格决定的。再看看,子路每次表现的“不说(悦)”也好,“愠”也罢,都是从老师或者他人利益出发的,从来没有考虑自己。
这难道还不是诤友吗?
诤友者,直言相规劝的益友也。
诤友的直言相劝,不涉个人利益,不与酒肉沾边,甚至不考虑后果,坚持的是道义原则,考虑的是朋友得失。在关键时候,如果不是子路的及时规劝,孔子是什么样的孔子,还真的不好说。
人,包括圣人,都有犯糊涂的时候,做错一件事,往往也只在一念之间,生活中不缺少这样的例证。在跨出错误一步之前,有一个人直言相劝,乃至厉声以喝、当头一棒、猛力一拽,是多么重要。但,这只是诤友才能做到的。
拿诤友的标准检验子路所言所为,子路做到了。
清代学者何瓦琴有一联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以为,人生得一诤友是终生之幸。
子路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是子路的造化,孔子能得到子路这样的诤友,何尝不是孔子的大幸!
朋友易得,诤友难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