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19:11:03 作者:□ 徐松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好多乡镇都有以“大会堂”命名的建筑。这里,是当地的文化娱乐中心。
我们镇上的“大会堂”在林家街上。十几个台阶上去,迎面六扇大门一字排开,两侧都设有贴海报或剧照的大橱窗,东西各有一个铁门,正上方有“大会堂”三个大字,还有一个立体的红五角星,显得很有气派。顶上,安装了一盏盏吊灯,还有许多台电风扇。场内都是“翻跟头”椅子,围绕着台口呈弧形状排列,前面低,后面高。舞台很大,两边各有几面红旗,中间竖立着巨大画像(我们数学老师手绘的),台口挂着许多盏大灯,红丝绒幕布垂下来,非常大气。后面有化妆间,还预留了演员宿舍。
假日里,父亲的一位朋友让我去帮忙,协助刷大会堂座椅上的号码。我推开大会堂的小门,一股油漆味直往鼻孔里钻。桌子上,躺着一堆带有空心数字的纸板和几把毛刷子;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油漆罐子。叔叔见我来了,立即招呼:“小郭,快下来!”一个男孩子从楼上下来了——原来是我的同学。我们都很高兴。叔叔把我们带到门厅,边走边说:“西边是双号,东边是单号。最中间的区域,我已经标上‘1’和‘2’了,小郭负责单号,小徐负责双号,由前往后,一排一排地来,不着急。”说着,他来到第一排紧挨着“1”号的椅子旁,找出“3”号纸板,确定位置并用铁夹子固定好,拿出毛刷蘸了点黄漆,轻轻地往空号码上捣。拿掉铁夹子,小心地撤掉纸板,一个数字“3”,赫然在目。“就按我放的样子,每人刷一个给我看看。”
于是,我们便按他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操作,他在一边观察指导。不一会儿,两个人都完成了任务。一旁打扫卫生的阿姨说:“两个伢子真能干!”我偷偷地看了叔叔一眼,他笑眯眯地点着头,我心里比吃“大白兔”奶糖还要甜。
不久,大会堂对外营业了。电影改用35mm放映机来放,两部机子轮流工作,中间不再因换片而等时间,色彩比较逼真,音响效果也不错。印象深的是放《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纪录片,一场接一场,大会堂门前全是人,许多人出来时眼眶都红了……
来演出的剧团很多,比如清江市京剧团、盐城市淮剧团、阜宁市杂技团、金湖县文工团等。其中,淮剧《宝莲灯》、歌剧《江姐》,一个多月内连续演出数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的戏迷设法混进场内,站在两侧或者过道上,只是为了过把瘾。一些渔民和演员混熟了,干脆早早地守候在后台,看演员化妆,等锣鼓家伙敲响。
也许是缘分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到了太平街里仁巷附近,住在大会堂北侧。只要有剧团来,早上常听到演员吊嗓子声,晚上总能听到优美的旋律。演《江姐》时,我随父亲先后三四回进大会堂看完全场戏;即使坐在家里,也能听到剧中的插曲,以致于都能哼唱《红梅赞》《绣红旗》《五洲人民齐欢笑》等主要唱段。
在大会堂台上,我曾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有时候,作为优秀团干部上台领奖;有时候,担任全镇党员干部冬训班节目主持人;有时候,指挥百名学生大合唱。有一回,还演过话剧小品《甓湖路上一枝“花”》……
随着许多新生事物的迅猛兴起,大会堂的命运也跌宕起伏。这里,曾卖过家具、开过招待所、做过仓库,后来,就像南大街、北大街上许多商铺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湮没在市井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