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17:57:30 作者:□ 李卫春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五岁离开故乡前,记忆中我只去过三次县城高邮。第一次是小学低年级,另两次都是读初中。上世纪末高邮湖漫水公路修建以前,高邮湖西人去一趟县城相当困难。先乘车或船到马头庄,再乘轮船到运河西堤码头,再倒一趟运河汽渡到运河东堤,然后再步行进县城。
我已经不记得那时的年纪,我相信应该不超过三年级。我爸带我去高邮人民医院去看病,好像是耳朵疼。尽管我两三岁曾经去过上海,然而那时年幼,根本没有任何印象,所以这次去高邮,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长途跋涉。
先是我爸骑车带我到谈桥湾,然后等车到马头庄——一座高邮湖边上的码头,因附近有两匹石马而得名马头庄,又因为这里有轮船码头被当成码头庄,不过马和码同音,叫起来没有分别。马头庄的码头在圩堤外,从柳坝过来时,先要走过一条长长的坡道。圩堤两侧都栽有高大的树木,我的印象中是被风刮起来沙沙作响的杨树。
圩堤以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邮湖,湖面看起来总是雾蒙蒙,靠近圩堤,有几棵柳树淹入水中。码头在圩堤下去的湖边,那里有一圈土围城的泊船港湾。码头边有一小幢三间的房屋,便是售票或乘客休息的地方。
这是我第一次乘轮船,也是我第一次去县城。轮船共有两层,下层船舱有座椅,供乘客休息,上层有平台可以看湖面风光,不过天气不好可能不给站在船顶层。有些人不晕车,但是会晕船,至今仍记得那次乘船,摇晃的轮船,让我晕头转向。不要说欣赏湖面风光,连好好地坐着都做不到。只好靠近门口船舷,迎着风透透气才略觉好过些。
大约一个小时便到了高邮湖东岸,这是一处比马头庄大得多的泊船码头,一条条船按顺序停在这里。我们乘的轮船不带桅杆,而这里还停着些许带有桅杆的船只,是否是渔船?我还真没有仔细去想。走下了和轮船连接的木板,原以为这就到了高邮。谁知道走了没多远,南北朝向又是一条河,这河不像高邮湖望不到边,能看到对岸,原来这就是京杭大运河。
走到运河边,听见汽笛声不断响起,这里的船比我刚下船的高邮湖码头要繁忙。码头那的船是停止的,而运河里的船是行进中的。
汽渡有点像公交车,船一靠岸,大伙都急忙上去,上船再买票,而我们横渡高邮湖的轮船是先买票再乘船。乘汽渡的时间,和从张公渡乘船时间相近。不过,这里热闹的紧,不光来往船多,还能看到运河中央有一块小岛,岛上布满杂草,仅有一座四方的宝塔高高耸立,那宝塔上还有生根的小树顽强地生长。听父亲说,这是西门宝塔,东面还有一座瘦瘦高高的宝塔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方塔便是始建于唐代的镇国寺塔。
不一会船靠岸了。我完全不记得这次去医院的情景,却记得从医院出来后,去了一个公园,那里有一面水池,满池的荷叶,水上有一座拱桥。离开公园后,在街道上我还拉着我爸去了一个书店,里面摆着几张小爬爬凳,有许多小人书可以供人观看。看小人书让我忘记了时间,在父亲的催促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家还要乘汽渡,到了轮船码头,才发现下午返回马头庄的轮船停开,因为那天下午高邮湖面风太大。难怪上午来的时候,轮船晃得头晕。那时候没有电话,我们不回去,家里人也不知道我们在外啥情况,而且第二天还得上学,这可怎么办?我爸决定,从湖滨庄台步行回家。
小时候听惯湖滨草滩这个地名,以为那是个荒芜的地方。父亲说他以前走过好多次呢,能走回家。于是,一个小学生就这样和父亲从高邮运河西堤,步行穿过湖滨庄台,走到了马头庄。三十多年过去,这趟旅程在我心中依旧印象深刻,沿途所见有两样最难忘:水闸和芦苇。
首先是水闸多,走不了多远就是水泥砌成的水闸,过道也是平整的水泥地。多年以后我带妻儿从漫水公路去寻访当初走过的水闸,记忆的匣子一下被打开。其次是芦苇荡多,顺着湖滨庄台路一直往西走,一会就是一片芦苇荡。每当我走累了,父亲便背着我,我记得这柔软泛黄的芦苇随风飘舞,我们则是在芦苇中缓慢地穿行。
我已经不记得走了多久,终于到了马头庄。这是我们湖西人的换脚站。靠得近的人直接把自行车骑到这,离得远的得转乡镇长途车回到村里,于是我们乘车回到谈桥湾,又骑车回到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