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家乡的河与桥

2023-06-12 18:06:15    作者:□ 施正荣    来源:今日高邮

老家东侧有一条小河,我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前,那是一条弯弯曲曲、由南向北盘旋而下的小河沟,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涧沟。它的源头始于邗江区公道和仪征市大巷境地,向北连接唐营河。小河弯弯曲曲,有些地段分叉成多条河沟,可以说是九道十八弯。顺着地势落差筑了多道拦水坝,还有几座蓄水的水塘,俗称“大肚子涧”或“冲塘”。小河沟最宽的地方大概20多米,狭窄的地方只有10米左右,全长约3千米,既能排涝又可蓄水,灌溉农田达800公顷。1960年前,境域没有电灌站,大旱年份,为了抗旱保苗,向南高岗地区的社员用人力脚踩的水车,从唐营河(20世纪70年代改称向阳河)提水灌溉农田,这条小河是唯一的提水路径,顺着小河每个落差段架设一部水车,多级提水多部水车。记得有一年夏季大旱,我们那里地势最高的大队组织劳动力,沿小河支了9部水车翻水抗旱。每部水车需20多个劳动力轮流互换,人息车不停,200多个劳动力顶着夏天的烈日踩车翻水,连续多天车水,灌溉的面积却有限。1961年,国家投资建成唐营电灌站,电灌沟顺地势落差通向高岗地区,建成了三级电灌站,农民种田再不用为缺水犯愁了。小河的水,人们用小型抽水机灌溉沿河两边的农田,那条河还是排涝降渍的必经水道。

每天清晨,小河的码头最忙碌,村庄里的人们洗衣、洗菜、淘米、饮用水都在那条小河。清晨,妇女的快乐说笑嬉闹声能回荡很久。到了夏天,孩子们在浅水河段嬉戏打闹,有时也有一些童心未泯的大人带着孩子游泳,加入打水仗行列。水较深的地方吸引着垂钓爱好者。到了雨水季节,那条小河上游积水下泄,将几座坝头全部冲毁,水流湍急,有鱼网的人家在坝头缺口处张网捕鱼,能收获不少。

小河上架了一座桥,因在大丁庄段,名曰大丁庄桥。那座桥是用树木架设的框架,桥面用泥土铺垫,两边没有栏杆,行人走在上面感觉桥在晃动,但那是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即使多么害怕,提心吊胆,每天还是要从桥上走过。农民牵着牛过桥时,最害怕牛脚陷落下去。每年梅雨行洪季节,小桥被大水冲毁,只有几根木桩竖在水面上。如果遇到下雨天气,桥面泥泞难走;下雪天气,飞雪堆积在桥面上,踩上去极易滑倒,特别是积雪融化时桥面上积成光滑滑的冰,很滑,大人们用铁叉或木棍拄着往前移,小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爬着过桥,有时为了安全,家长们将小孩护送过桥才放心。那时的冬天非常寒冷,小河的狭窄段冰结得很厚,大胆的孩子竟敢从冰面上走过,一点不觉得害怕。

上世纪70年代,农村大搞水利建设,公社组织民工将那条弯弯曲曲的河沟改造成了笔直的河道。新修建的河道向南延长了,河道开直了,河面扩宽了,落差缩小了。河道变了,桥也变了。在紧靠我家东侧的河道上建造了一座三孔钢筋砼拱桥,既当拦水坝蓄水,又贯通东西,是那一带唯一的交通要道。新建的水泥桥面宽4米,两边的栏杆约有1米高。进入新世纪,实施江苏省小型公益事业项目,将那座桥拆了重建,桥基和桥身抬高了,蓄水容量扩大了。底层全部是块石铺垫,混凝土灌浆,桥面钢筋混凝土浇铸成平板,两边安装1.2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栏杆,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每次在家,我都习惯站在桥上眺望,桥下流水潺潺,鱼翔浅底,两岸绿树丛生,飞鸟成群。有时沿河埂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特别是春暖花开时节,沿河两岸金黄色的油菜花尽收眼底。

前几年,实施国家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河的中游建了两座水电站,农户灌溉农田只需按一下电钮,水就喷射而出。几年时间里,沿河又建了几座小型水电站。去年,实施国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河道又进行了一次“整容”,全是机械操作,清挖河底淤泥,扩宽上游河道,河埂铺设成水泥混凝土路面,两边栽植了银杏和紫薇,打造成绿色风光带,真是锦上添花。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