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19:02:55 作者:□ 翟荣明 来源:今日高邮
古代书院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是由官府会同个人或社会集团为培养科举人才、传播道德风尚、弘扬学术研究而举办的教育机构。南宋淳熙(1174—1189)中,高邮进士龚基先曾在镇江北固山凤凰池创办淮海书院,开吾乡创立书院风气之先。高邮自古为广陵首邑,清代曾诞生过珠湖书院,在为科举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学识渊博、经世致用的学者,有些学者如李惇、宋绵初、夏宝晋等还曾入主过各地书院,为扬州学派的发轫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珠湖书院的兴起,则源于乾隆二十三年的一桩公案。明代僧人禅心在高邮北门越城募建长生庵,长生庵之东即关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该庵竟然发生了苇翘、贯翘、枢也、轀辉、印南等十余名僧人盗卖、盗典寺庙田460余亩的窝案,庵内“器具荡费殆尽”,仅印南一人就因奸赌欠债一千一百七十余两白银。
士民贾箬林等向知州李洊德呈请,划出僧房,改建书院。李洊德报请江苏巡抚陈宏谋同意后决定:将长生庵主殿以北二十二间房舍留作僧舍,主殿以南二十五间房舍改作书院,将部分僧田划归学田,永作生徒膏火之用,又订立助学、经费、职事等方面的院规六则。为筹措改建书院的费用,李洊德还带头捐俸银四百两以倡率,有小吏杨树庸捐银就达二十四两。经过三个月的修葺,次年正月十五,书院正式建成,名曰“珠湖书院”,由邑人万光垲、贾祖辉任董事,崇川进士方汝谦(1724—1775)受陈宏谋之邀,任珠湖书院首任主讲席(山长)。州志有书院房舍状况的详细记载:
书院在北门越城内,朝西大门一座,门房一间,碑一座,谭陈氏施田小碑一座,二门一座,朝南小楼一间,朝西讲堂三间,大楼三间,堂楼三间,朝东书房二间,朝西号舍二间,朝南厢房一间,朝南号舍二间,朝南小楼一间,朝西号舍三间,厨房三间,后门一间。
乾隆二十七年,李洊德升任别府,离任前,撰《创建书院碑记》。为纪念李知州激浊扬清、首倡书院的盛举,邮人将其所订院规勒碑以纪。
乾隆四十七年,因书院靠近闹市,环境嘈杂,书院学生呈请州府将书院移至安静之地,得到知州杨宜崙的许可。恰巧城西镇国寺东侧有一处民房出售,秀才吴兆萱、监生居麟友等捐银五百两购得该民房。为维系书院运转,秀才张方莱、沈宗溥、夏余春等二百七十二人共捐三千二百六十千钱,存典铺生息;州府又拨入泰山庙归公田一百九十八亩,作为学生膏火、修葺房屋、购置书籍什物等用。杨宜崙重新修订书院规条十一则,刊勒碑石,并为书院题写“瑞应珠光”的匾额。次年,书院聘请溧水高平书院首任山长屠阶云(1722—?)为主讲席。新的珠湖书院依傍千年不息的汤汤运河,环境清静优雅,朗朗书声伴晨钟暮鼓。州志有载:
珠湖书院在城内忠三铺,西塔左,面城环池,大门一座,门房一间,课堂三间,讲堂三间,东首二门一间,西首套房五间,供奉至圣殿五间,东厢房二间,西厢房三间,宅门一间,正房三间,西厢房四间,东书房二间,群房五间,二门外,东园一所,内有荷亭、牡丹亭、方亭,小山曲沼,影廊折桥,古树葱郁,颇称幽胜云。
咸丰二年(1852),知州魏源捐廉在文游台左改建文台书院,原珠湖书院停用。同治三年(1864),知州马鸿翔考虑到文台书院离州署路途较远,不便正常考核士子的学业,打算恢复珠湖书院。其时,江西九江镇总兵黄开榜正扼守高邮,黄愿捐助木料,马知州遂让书院董事组织兴修,由学正叶觐扬督修,珠湖书院得以恢复。光绪年间,知州姚德彰、金元烺、谢国恩等先后重订书院章程。光绪二十三年(1843),知州章邦直(字希瑗,号西园)在高邮卫旧址(今市教育体育局)创建珠湖致用学堂,教授学生英文、算学等。又在学堂前东西两侧建号舍,以便每逢课期各闭一室考核生童。此项公务原在珠湖书院进行,故书院主讲席也随之入住致用学堂,原书院遂虚置。二十六年,因团练经费紧张,知州汤华衮经批准后停办致用学堂。二十八年,知州李孟康复开致用学堂,学堂总教习兼任珠湖书院主讲席。三十三年六月,知州江朝铭将淮海、赞化、育才三学堂的高等生并入致用学堂,改称“高邮官立高等小学堂”,主管称堂长。
书院的主讲席一般由德高望重、学养完粹的一时名儒担任。屠阶云之后,吴县进士杨大琛、曾任高州知府的顾宗泰都曾任书院主讲席。顾宗泰,字景岳,号星桥,元和人,乾隆四十年进士,在邮任教六年,他“惜才如命,题倡风雅,所至揭笺书壁,手不停披,口不废吟,古学时艺,诲人不倦”,期间著有《珠湖听雨集》《江馆留云集》《淮海维驹集》等。宋茂初(1760—1842),字实甫,号濯莲,乾隆五十九年高邮举人。扬州知府伊秉绶十分敬佩宋的风采,延请其教授子弟,宋的学生中学业有成者众多,宝应进士刘宝楠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晚年,宋茂初入主珠湖书院,他“礼接书生,循循善诱,与人言平易,皆寻常语,而奖劝诱掖之心,闻言者往往各得其意而去”。此外,高邮进士詹汝谦、陈时升、高蓉镜、谈人格,进士朱枬,邑人王恩熙、贾承诰、夏伦彝等,都曾任珠湖书院主讲席(堂长)。
光绪末年,纺织局迁入原珠湖书院,1911年高邮光复后,纺织局停办。1919年,原珠湖书院被拆毁,木料等用以建高邮县第五高等小学。历经一百六十年的风雨沧桑,珠湖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