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19:46:37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以温良恭俭让成就了圣人品格。通读《论语》,孔子不论是对待学生、朋友,还是对待领导、老人,乃至盲人,都是行止有度,彬彬有礼,体贴入微,体现人性温度,闪烁仁者光辉。
然而,这一切又都是恪守着礼的规范而不越雷池半步。在受授之间,孔子懂得拒绝,这或许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应该好好学习的。
《论语·阳货》第一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孔子出仕前,季氏家臣阳货已经把持了季氏的权柄,进而觊觎鲁国国政。当时孔子已是声名达于诸侯的文化名人,阳货便想拉孔子入伙,为其站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是让人捎信给孔子,要求孔子去见他,孔子没去。接着是送了一只熟乳猪给孔子,逼孔子回礼,因为周礼规定,凡大夫馈赠,必回敬。孔子耍了个小机灵,瞅着阳货不在家时回敬,谁知在路上遇见了。面对阳货咄咄逼人而不无道理的发问,孔子一言不发,最后以“好的,我马上去做官”作结,孔子以原则和智慧拒绝了阳货的邀请,一直没有在阳货时期出仕,因为孔子对陪臣执国命之类的僭越行为是深恶痛绝的。事实证明,孔子的拒绝是对的,其后阳货拘禁季桓子,还发动了叛变,而以失败逃往晋国。如果孔子与阳货为伍,不是助纣为虐吗?
这个故事不长,玩味之,可以管窥阳货为人,以及孔子超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品行。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我们知道,孔子于55岁那一年,因与鲁国执政者不合,愤然离开鲁国而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于68岁,受鲁国实际掌权者季康子之请回到鲁国,成为鲁国的政府顾问。季康子对孔子是尊重的,经常就国事请教孔子。对这样一位权臣兼贵人,孔子也不是唯唯诺诺,全般接受,也有拒绝的时候。
《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送的什么药,不得而知,抑或是药膳,类似今天的营养品。当时的礼规定,凡大夫赐食,必尝以拜。按常理说,上级领导送的药品,应该立即尝而谢之。可是,孔子说,这种药品的性能我不了解,所以不敢尝试。看上去,孔子是接受了,实际是婉拒了,既不伤对方的面子,又不致伤害身体,还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如果说拒绝阳货是拒绝邪恶,婉拒季康子之赐是拒绝虚荣,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拒绝颜路之请呢?
孔子回国的第三年,亦即孔子71岁那一年,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死了。“颜回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得到颜回去世的消息,孔子仰天长叹,啊,是上天惩罚我!是上天惩罚我!并且“子哭之恸”,也就是哭得很伤心。
也难怪,孔子与颜回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是父子关系,颜回的安贫乐道,执着坚守,好学上进,都深受孔子赞赏,孔子甚至把颜回看成是自己仁政思想的传承人。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了,孔子能不伤心欲绝吗?
可是在处理颜回后事上,孔子是理性的克制的。
一是反对厚葬,因为颜回家里很穷,拿不出钱厚葬,孔子一直坚持量入为出,反对丧事铺张浪费。“颜回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论语·先进》)
二是拒绝颜回之父颜路卖车为椁的请求。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颜回之父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6岁,颜路预计自己既然开口,孔子没有理由不同意。可是,孔子就是孔子,在情与礼之间,孔子毅然选择了礼。明面上看,孔子拒绝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我的儿子死了(孔子的儿子孔子鲤先颜回一年而逝),也没有椁,你的儿子死了,为什么要有椁呢?我们都是父亲,对待儿子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二是我曾经做过大夫,现在不能卖了车徒步行走,这有失体统。较真起来,这两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孔子回国后仅是顾问,不需要正常上班,再说也没有规定大夫必须乘车而行。
其实,孔子所以拒绝还有两条刚性的理由。周礼规定,大夫以下不可以有椁,也就是棺材不能有外套。还有天子或诸侯赐予的车子,不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公车不得私售。如果孔子硬杵杵地说出这两条理由,显得生分而不近人情。孔子用世俗的理由拒绝了。
孔子虽然年逾古稀,但依然依礼而行,如他自己所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强权面前、在恶势力面前、在人情面前,始终守规矩,知取舍,能拒绝,成为世人的楷模。
身处今天的我们,各种诱惑太多,利益纠葛太多,形形色色的陷阱也太多,如果心中没有定规,手中不知拒绝,势必步入歧途而不可自拔。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孔子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拒绝是品格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