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余三爷

2023-07-31 18:50:51    作者:□ 陶鸿江    来源:今日高邮

在我老家自淌沟长大的人,没有不知道余三爷的。

余三爷,姓余名金桂,在家中排行老三,孩子们都叫他余三爷。他身材高大,由于长期的艰辛劳动,腰背过早地佝偻了,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黝黑,紫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双手粗糙得像松树皮。平时不善言谈,即使说话也是一字一顿,有时还略带迟缓。走起路来不慌不忙,巍巍颤颤,就像老牛拉田,但步伐有力。与人相处总是礼让三分,一辈子没吵过架。再脏再苦的活从不推给他人,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生产队分东西从不问斤两。别人有时跟他开玩笑,他也不发火。久而久之,大人们都叫他“余三呆子”,时间一长,大家都干脆不叫他名字了,直接叫他绰号,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应答了。

余三爷家住自淌沟最北首,前后都没人家,标准的单庄子。到了暑假,这里就成了我们小伙伴们的乐园。因为在他家门口的菜地边上,长着一棵又粗又大的柿子树,虽然不是很高,但如伞一样的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菜地,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以到树下乘凉为由去“偷”柿子。树上、地上到处是我们的尖叫声、吵闹声和欢笑声,菜地上点的黄豆被我们糟蹋得惨不忍睹。余三爷从不责备我们,只是时不时朝树上的人喊:“慢……点,慢……点,人不要……掉……下来!”看我们这些小屁孩连滚带爬地在地上哄抢柿子,余三爷有时也忍不住发出笑声来。

余三爷会一手精湛的木工活,做畚箕、制扁担、打板凳、修桌子、锉锯条、磨斧头……都是内行,不少邻居经常请他帮忙,做这修那,他从不耽误生产队上工,只是在晚上回家后“嗞啦——嗞啦——”地做到深夜。我父亲也经常去余三爷那里借斧子、钳子、锉和钻回家修农具,余三爷从不说二话。至今我家里还留有余三爷借给我父亲修雨鞋用的小锉刀。

余三爷是个敢与风浪搏击的“舵手”。记得我初中刚毕业的那个暑假里,到生产队换妈妈上工,队长分工我跟着余三爷划桨弄船,与几个大姐姐一起去张轩白马庙割草。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时,突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瞬间豆大的雨点向我们砸来。大姐姐们都上了船,我们准备将船划到前方拐弯处一座木桥下避雨。船直行还稳重,可刚准备拐弯进入另一条河,风又大了起来,湍急的河水像发怒的野兽直扑小船。我吓得手足无措,几个大姐姐也惊恐地叫着。紧急之中,只听余三爷对我大声嘶吼:“不……要……停!使劲……划!快!再……快点!下劲,再……下劲!”断断续续的呐喊声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重新站立船头,手臂前伸,上身微屈,双腿半蹲,双手牢牢抓住桨柄,将桨叶插入水中,用力划桨,又迅速回桨,如此往复……余三爷也使出全身力气拨正了航向,小船终于冲过风浪驶到了桥下。我和几个姐姐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劫,瘫在小船上瑟瑟发抖。这时,浑身湿漉漉的余三爷朝我们望望,啥都没说,坐在船尾抽起了烟。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就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军官。

63岁的余三爷因病去世后,庄邻们都自发前来悼念。我上学直至上班,每天都要经过他的家门口,总要朝着他的家望几眼,望着那棵茂盛的柿子树,心里默念道: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