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19:54:05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有人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贴到孔子身上,并把前者作为臣对君忠的标准,把后者作为子对父孝的标准。
还有人把“三纲五常”的账也算到孔子头上,实在是天大的冤案。“三纲五常”明明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即使是“三纲五常”,也没有臣死、子亡的内容。
确实,孔子把孝看得很重,把孝看成是仁的基础、根本。《论语》第一篇《学而》就借其弟子有子之口,表明了这一观点。
有子曰:“其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从来没有过。君子应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基础吧。
《论语》里至少有十篇谈到了孝,大多是孔子回答门人以及各方人士关于孝的提问。
比如,《论语·为政》里记载,鲁国大夫孟懿子曾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来又就樊迟之问,对“无违”进行了解释,
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无论生死,都要依礼而行,不要违背礼制。无违,即不违礼。
同一篇里,弟子子游问孝,孔子纠正了人们对孝的错误理解,“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以为物质上的供给就是孝了,进而指出,如果对父母不“敬”,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
还是在这一篇里,弟子子夏问孝。孔子不仅指出世人在孝上存在的误区,还创造性地提出“精神赡养”的问题。他说,有事子女做,有好吃的让父母享受,这还不是孝;真正的孝,也是很难做到的,就是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
这些篇章里,孔子说过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吗?
至于忠,《论语》里也多有论及。
《论语·学而》篇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
文中的“忠”是尽心竭力。结合文本,总起来说,忠就是毫无私心、尽心竭力地做事,根本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要求。
孝是一家之事,忠可以上升到一国之事。孔子对忠孝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忠孝观。
近读《孔子家语》,有两则故事,能够让我们更直接地把握和理解孔子的忠孝思想。
其一是《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记载:
子贡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忠)乎?奚疑焉?”
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诤,下同)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侯,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于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子贡带着疑问向孔子请教,是不是服从君主就是忠,服从父母就是孝。孔子想都没想地斥责子贡浅陋。从万乘之国、千乘之侯,到百乘之家,如果有诤臣(敢于直言相谏之臣),那么主子就无“过举(错误的行为)”“无危(没有危险)”“不替(不会失去俸禄和爵位)”。诤臣即忠臣,直言相谏是无私,是尽心。继而又说到诤子和诤友对父母、对朋友的重要。对父母的孝、对朋友的忠,也要表现在直言相劝上,而不是一味地服从。孔子说,一味地服从怎么能说是忠与孝呢,而要看清楚应该服从的才能服从,才能说是忠和孝。
子贡的想法大概是受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影响,所以,提出疑问,但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一味地服从绝不是忠和孝。
看来,“臣死子亡”论调早在孔子时期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产生,与孔子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不也能够体会得到吗?
在《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曾参有一天在瓜地里锄草,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苗。其父曾皙勃然大怒,拿起大棍就打,直打得曾参不省人事。后来,曾参苏醒后,高兴地站起来,走到父亲面前说:“刚才我犯了大错,父亲用力教训我,您没有受伤吧?”而且还跑到屋内弹琴歌唱,意在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没有问题。孔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告诉一旁的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原以为自己没错,但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顿然醒悟了。孔子说,过去,舜帝是个大孝子,其父是一个盲人,而且性情暴躁,动辄出手抽打舜,舜要么躲要么逃,决不给父亲打死。孔子对曾参说,你被打死倒也算了,还把父亲陷于不义之地,还有比这更不孝的吗?
孔子非但没有认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且,把“父要子亡”“子就亡”,看成是不孝的行为。
纵观《论语》以及儒家经典,忠与孝实为仁道思想的实现路径,但孔子绝对排斥愚忠和愚孝。
《论语》问世,以及儒家思想在传承千年过程中,被阉割,被肢解,被曲解,被胡乱地贴上标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人在吸收过程中,也由于认识水准不高,经典阅读不到位,造成种种误解。比如,有人把孝理解为物质的供给,而不愿打个电话、发条微信问候,更不愿常回家看看。有人把对领导的尊重,理解为唯唯诺诺、低声下气,看到领导的错误视若无睹,甚至喝彩。
孔子也做过官,也为别人打过工,也是人子人父,他从来不这样做,更不会提出“臣死子亡”的非礼主张。不信,请用心阅读《论语》以及儒家经典原著,切不可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在孔子看来,为人臣(下属)人子,还是做一名诤臣诤子,以不失忠孝!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