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幸有《高邮报》,思乡不断肠

2023-08-03 19:54:32    作者:□ 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多年来,故乡的《高邮日报》总是每半月向我寄赠一次。每次接到一只装满《高邮日报》的大信封,我总是像接到同样免费寄赠我的《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一样怦然心动,就是因为这小报是来自生养抚育我成长的故乡。

记得2011年10月底,居永贵同志与我联系,说是《高邮日报》将举办一个纪念报纸创刊的活动,希望我题个字,写几句话。我坦诚说明,我的书法上不得台面。尽管时下能用毛笔写几个字,就叫书法,人家客气地请题字,提笔就写,还真以为自己就是书法家,但我没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仅写了四句语近“打油”的诗:

客居金陵久,

转眼鬓如霜。

幸有《高邮报》,

思乡不断肠。

“断肠”二字源自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句“断肠人在天涯”,借用在这里是表明我自己的思乡感情是真诚的。每次收到《高邮日报》,我决不会看也不看,就扔到一旁;即便当时没有立即拆看,也一定会专门用个时间,一版一版地看过去。看什么呢?一看故乡在振兴中华宏伟事业中的新进展、新成就、新步伐;二看高邮文艺情况,特别是看高邮老中青三代文化人创作动态和他们的新作。

我一辈子爱好写作,也一辈子喜欢以文会友,以上所说的对《高邮日报》的“二看”,其中看高邮文友的生活与创作动态及其新作,是我的重中之重。我是高邮土生土长,离开高邮调省工作、生活也已近40年,说句自作多情的话,家乡文友的生活与创作状况、作品是我经常记在心中、放在眼内的。空说无凭,有两件事可以作证。第一件,是为至今仍生活、奋斗在家乡文友的新著写的那么多的序或书评可以查证,这当中包括朱维宁、陈其昌、许伟忠、姜文定、戎经亚、王树兴、夏涛、葛国顺、丁长林等,远远超过十人。只要我答应写的,就一定努力做到“三不”:一是认真不敷衍,二是务实不偷懒,将原著老老实实看一遍,三是不收一分钱稿费。第二件事,可在我的《勉耕斋集报》中很容易看到鲜明准确的印记。我的集(剪)报生涯从1958年至今已超过60年,装订成册的已近140卷,每卷都有目录。从国内各种报刊中选来的资料数目早已过千,现在大约近万条了。为了阅读查找方便,我设置了若干栏目,其中《珠湖掠影》《珠湖杂记》《高邮信息》《珠湖浪花》《话说高邮》等都是关于高邮的人和事。我集(剪)报最初动机,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一样,是看到报纸上发表的诗或文觉得好,就留下放在身边,闲时再诵读学习。顺便说句老实话,在我最初几十集的集报中,看不到高邮文友的作品。不是瞧不起,主要是过去高邮能发表作品的朋友稀少,偶尔在省市报刊上冒出一两篇就是高邮地方新闻了。我羡慕他们,私下也悄悄觉得与我的见报作品相比,是阿哥阿弟,还没到收藏反复学习的地步。高邮文友的作品在我的集报中出现,是新时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且说《高邮日报》的副刊,我是每期都认真浏览的,觉得副刊已日渐成为花团锦簇、五彩斑斓的大花园。有时读到水平不一般的佳作,不仅击节赞赏,吟诵之余,还慎重剪下收入我的集报之中。不是说我看中的这些作品就是《高邮日报》副刊中最好的,但至少作者所写,我因熟悉而感到亲切;还有的我也曾写过,但没有写同一题材的作者写得好;更有一点,为家乡出现苗头好的作者感到欣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