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张公渡和凉月湾

2023-08-27 17:14:13    作者:□ 李卫春    来源:今日高邮

张公渡是一条大河的摆渡口,河是原先的高邮湖西四乡镇中的送桥和郭集两镇分界河,向东流向邵伯湖。扬州志书称之为北湖(本地人称其为外河),对面是邗江的赤岸(清属甘泉县)。最近读焦循《北湖小志》,方知张公渡这段河名叫凉月湾,名字起得非常有意境。高邮方言把月亮叫做“凉月子”,这段河在卫星地图上看的话,呈月牙形,叫凉月湾非常贴切,而现代人把这里流向送驾桥的河称为向阳河,往西去到送桥集镇的河上还有座向阳桥。

张公渡以前叫张家渡,即便是现在,本地人口中还是张家渡(高邮方言“家”读ga,读作张嘎渡)。据清代高邮州志记载,清代以前即有此渡口,之前皆为私渡。康熙十五年(1676年),渡口附近的乡人张阳等人筹建义渡,集资造大船专用于摆渡,并且在河之南(送桥界)建了一座小庙名普渡庵。老百姓为感谢张阳的义举,便把这个渡口称作张家渡。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以前造的船失修,且常有地痞强占渡船(因摆渡能收过渡费),时任高邮知州张德胜得知后,驱逐了强占渡船的恶人,并捐自己的俸禄造新船,于是乡人又改名张家渡为张公渡,此张公即是知州张德胜。好在两位建渡者都姓张,在高邮湖西方言里,张家渡和张公渡的读音也差不太多。

凉月湾两岸皆是圩堤,北边称为郭集大圩,长度约三十公里,总长竟然和南京明城墙差不多,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可想而知新中国初期,修筑圩堤要发动多少群众。由宋代黄河夺淮而造就的高邮湖,湖东和湖西有个共同的特点,湖面比陆地高,高邮湖比湖东的乡镇地势高,而湖西的湖面(包括邵伯湖和向阳河)比北边的郭集高,高邮湖西南端又比湖西另一个镇菱塘地势高。也难怪生于宋代的高邮人秦少游感叹,作诗云“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

凉月湾南边一侧圩堤叫红马圩,属于送桥镇,我的外婆家就在红马圩向南不远的张庄。小时候我去外婆家必须走张公渡,摆渡过河。从我家到外婆家陆路距离也就两公里,但是因为隔了一条大河,过河比走路多花数倍的时间。首先,你来了,船不一定在岸边,可能在对岸,最悲催的是,人来到渡口,渡船却刚出发不久,船夫总不能为你一人回头载客,只能先他慢慢摇橹把渡客送到对岸,然后摆回头,再等一会看有没有更多的渡客一同发船。去趟外婆家,单程花上一个小时很平常。古语云“宁隔千山,不隔一水”,实在是感同身受。

从郭集大圩下来要走很长一段小圩埂才到渡口,这个渡口实在熟悉不过了,外婆、舅舅和姨娘家都在对岸,小时候每年要过河多次走亲戚,过年拜年必须的,暑假去外婆家玩也是必须的。我的外公也姓张,张姓在这村里属于大姓,他们村因渡而名,就叫张公渡村,想必康熙十五年筹建义渡的张阳便是这个村的。这里摆渡一直是人工划船,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轮船摆渡。

2014年夏天,张公渡往西几百米的凉月湾上建造了一座长138米、宽9米的大桥。对于河两岸的村民而言,也可算是天堑变通途。有了桥,渡口就会废弃,因此桥命名为张公渡大桥,算是纪念三百多年前两位为渡口作贡献的张公,不过也可以称为凉月湾大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