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最称职的政府顾问

2023-08-31 19:44:25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公元前484年,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派人带着重礼将孔子从卫国迎回了鲁国,孔子因此结束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

孔子回到鲁国干什么呢?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

这是说季康子要按田亩征税,派孔子的学生冉有(冉求)征求孔子意见。孔子说,我不懂这个。问了三次,孔子一言不发。最后,冉有说:“您是国家元老,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

由此,我们知道,回国后的孔子没有得到重用,也没有实际职务,只是以国家元老的身份存在,做着政府顾问的事。这不,季康子因为调整税法,而征求孔子意见。孔子为什么对此三缄其口呢?孔子认为此法是为季康子敛财,于民不利,因而不言,此处不赘。

季康子是鲁国的实际掌权者,为什么征税要征求孔子意见,倒不仅仅因为孔子是国家元老、政府顾问,更为关键的是孔子是国际知名学者,是声名卓著的教师,有着极高声望和雄厚的群众基础,他们企图拿孔子做挡箭牌。如果是混吃混喝混影响的顾问,也许就睁眼闭眼了,但孔子不是。

按我们的理解,顾问是个无职无权的空衔,走走看看,接受咨询而已,不需要做什么。有时顾问也被当作一种荣誉被政府授予某些人物,授受双方都不会太当回事。

孔子这个顾问当得可是认真的。

《论语·子路篇》有一段记载可见一斑。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一天,冉有从办公地点回家。孔子问道:“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冉有回答:“有政事。”孔子接着说:“那只是事务罢了。若是有政务,虽然他们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

当时,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做着季康子家的家事,孔子对冉有的回答不是满意的,加以纠正,是事务,不是政务,如果是政务,他们不告诉我,我也是会知道的。

孔子怎么会知道呢?孔子门生众多,信息来源广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孔子时刻关注着朝野,关心着鲁国,不因为自己仅是顾问而不闻不问。

回国后的孔子,做着授徒讲学整理文献的工作,也经常接受鲁哀公和季康子的询问。

从年龄上看,孔子一定是鲁哀公和季康子的父辈,鲁哀公和季康子对孔子也是非常尊重的,但是孔子仍然遵守着君臣之道,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不谄媚,不委曲,特别是对于季康子,不留情面,快言直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放置)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鲁哀公问孔子,要做什么事,才能让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对于鲁哀公的询问,孔子没有客套,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也是孔子的为政之道、经验之谈。孔子管理过仓库牲畜,做过中都宰,当过司寇,还代理过国相,从基层一步步上来,每个岗位都取得不俗的业绩,想必鲁哀公也是知道的。这是不是孔子在批评鲁哀公用人不当,史书未有记载,存疑。

我们再来看看季康子三次问询,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一次是问如何处理政务。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论语·为政篇》)

季康子问怎么处理政务,孔子回答,处理政务,首先要端正。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正呢?

看似言不及题,其实大有深义。鲁国自中叶,国家权力就被三家大夫篡夺,鲁国君只是傀儡。孔子痛恶这种僭越行为,借此提醒季康子改正自己的行为。

一次是为鲁国盗贼泛滥而问询于孔子。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之不窃。”(引文同上) 孔子的回答区区九个字,但如刀剑,真刺季康子,不亚于指着鼻子骂他是窃国大盗,“你自己不偷,即使赏赐人家,也不会偷的”。

还有一次是为社会治理向孔子请教。

季康子说,假若杀掉坏人,亲近好人,社会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您治理社会,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是倡导德政的,怎么可能认可季康子杀戮一说。不仅如此,孔子借机引导季康子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孔子还以风与草为喻,生动形象。

你见过哪一位顾问与领导讲话,会把话说得这么尖锐、这么不留情面?毕竟,孔子是季康子主张请回来的,待遇也是季康子落实的,但孔子管不了这些,他有他的原则,他有他的坚守。

更让人感动的是,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大夫田常居然弑(下杀上谓之弑)齐简公,史称田常乱齐。

听到这个消息,已经七十一岁的孔子不敢怠慢,斋戒三日,拖着衰弱之躯,上朝请求鲁哀公攻打齐国,以维护周礼。

这件事,《左传·哀公十四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甲午(六月初五),齐陈恒(田常)弑其君壬(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鲁哀公十四年六月初五,陈恒在舒州杀害了齐国国王姜壬,孔子听到消息,非常慎重,斋戒三日,三次上朝请求发兵攻打齐国。鲁哀公不说同意,也没有反对,只是对孔子说,鲁弱齐强已经很久了,您要攻打齐国,打算怎么办?孔子分析了形势,说,陈恒杀害国君,齐国百姓有一半是不支持的,以鲁国兵力加上一半的齐国百姓,是可能取胜的。鲁哀公可能也认可了孔子的说法,但苦于有职无权,即使他认为有十足的把握,也无可奈何,兵权掌握在季孙手里。所以鲁哀公说,您告诉季孙吧。对鲁国的国情,孔子是十分清楚的,辞谢而去,自我解嘲地对别人说,我由于曾经列于大夫之末,所以,不敢不说话。

《左传》没有讲故事的结局,但结局是很了然的。

孔子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也仅仅是政府顾问,为什么要“斋戒三日”,而且三次上朝请求,孔子用自己的话作出了回答,“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孔子是以大夫的职责要求自己,在有关礼的大是大非面前,毫不退让,勇往直前。

这件事,《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陈成子(陈恒)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照《左传》,《论语》所记,有了结局,季孙等三家权臣面对孔子所告,很霸气、很武断地回答“不可”。细细比较品读,《论语》对此事的记载略去了孔子对形势的分析,增加了孔子奔波于王府与权臣之家的内容,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喋喋不休式地诉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突出强调了孔子强烈的责任担当。《论语》所记对表现孔子形象更加出彩。

孔子是害怕一旦弑君之风大开,那么,国岂有宁日,民岂有逸时,礼崩乐坏真的如江河日下了。

一个顾问做到这个份上,是不是难能可贵,忠心可嘉?试问自古及今还有哪一位顾问做得比孔子更好呢?

我敢说,孔子是最称职的政府顾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