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19:57:21 作者:□ 朱桂明 来源:今日高邮
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紫薇越发精神抖擞,开得正旺盛。远观,一簇簇:红的像火,紫的像霞,白的像雪。近看,一朵朵:有的如昭君之婉约,有的如贵妃之奔放,有的如貂蝉之俏丽,有的如西施之清新。
紫薇花色艳丽、花姿优美,开在少花的炎热季节,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的慰藉。紫薇花期又特别长,从夏开至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诗赞曰:“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紫薇幼枝尚有外皮,老干之外皮则全部脱落,故此树又叫无皮树。南宋古籍《老学庵笔记》讲述了一个故事:余姚法性寺里有个叫行持的穷和尚,过春节时身无分文,心里感到憋闷。他怅惘地抬头看到院子里一棵老干紫薇,竟豁然开朗起来,心里的憋闷一扫而光,作了一首打油诗,诗曰:“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庭前紫薇树,无皮也过年。”
紫薇有个特点,轻抚树干,树顶枝叶便会晃动摇曳,如人之怕痒,故有怕痒树之别名。清代陈其年写了一首《定风波·紫薇》,我最欣赏词中的“才试麻姑纤鸟爪,袅袅,无风娇影自轻扬”三句,这三句把紫薇树“怕痒”之性状刻画得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
紫薇这么讨人喜欢,可是在古代却常常与官场相牵连,被人为地贵族化。
紫薇的贵族化起源于唐。那时候的国家最高政务中枢叫中书省,设在皇宫内。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中书省改曰紫微省,中书令改曰紫微令。紫微原指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垣,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自汉代起,用以喻指皇宫。“紫薇”与“紫微”音同形近,遂被植入紫微省。过了五年,紫微省又复称中书省,紫微令又复称中书令,而此时的紫薇,已成伞状之大树。
这是一个历史掌故。受其影响,后来凡任职中书省的,大多喜话紫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中书省担任过中书郎。他有《紫薇花》一诗,曰:“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在诗中,白居易自称紫微郎。紫微郎,即中书郎也。
不仅如此,那些有志于入朝为官者,亦大多喜话紫薇。
南宋有个叫王十朋的读书人亦有《紫薇花》一诗,云:“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自惭终日对,不是紫微郎。”面对盛开的紫薇,作者感叹自己还未入仕的苦闷。
由此看来,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达官贵人或期望闻达之人尤好紫薇。他们“居庙堂之高”话紫薇,“处江湖之远”亦话紫薇。难怪此花又名“官样花”。
“官样花”,语出南宋杰出诗人陆游笔下的《紫薇》。诗云:“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鹃,解放后隐居苏州,迷恋于园艺。他酷爱紫薇,在其“紫罗小筑”里,栽种了一大棵红薇、一大棵白薇,还精心培植了七八盆紫薇老干树桩。每至夏日秋后,树上盆中都烂漫着花,如火如荼。
受自身经历影响,周瘦鹃认为写紫薇的古代诗词格调高的不多。他最欣赏宋·程俱一首五古:“晚花如寒女,不识时世妆。幽然草间秀,红紫相低昂。荣木事已休,重阴閟(閟,音bì,掩蔽)深苍。尚有紫薇花,亭亭表秋芳。扶疏缀繁柔,无复粉艳光。空庭一飘委,已觉巾裾凉。手中蒲葵箑(箑,音shà,扇子),虽复未可忘。仰视白日永,凄其感冰霜。”此诗写紫薇,未必最好,周瘦鹃看重的是它不带一点官气。先生之生性,可见一斑。
令人扼腕的是,一代文学大师和园艺大师,竟于1968年8月11日含恨跳入自家的古井中。在此之前,作为“牛鬼蛇神”,其“紫罗小筑”被砸,其紫薇老干树桩被毁。
粉碎“四人帮”后,周瘦鹃沉冤得雪。有关方面寻其遗作成集,一为《花木丛中》,一为《苏州游踪》。这是两本闲书,却实实在在是两本好书,其文笔清新隽永,宜听雨赏雪而读。
我亦爱紫薇,且如先生所愿——愿人们少一点世俗,这么好的东西,它更应该开在路边、水旁、山坳、野地、公园、寻常人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