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7:49:54 作者:□ 林华鹏 来源:今日高邮
中秋节快到了,月亮越来越亮了。
饭后散步,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红啊(我的小名),吃过饭啦?”母亲秒接电话。“吃过了,妈妈,你过两天到我这过中秋。”母亲笑着连说了几声“好的”。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一直住在乡下的母亲,已习惯每年中秋节到县城与我们小聚,今年也不例外。我一路走一路欣赏公路两旁的路灯,一盏盏路灯发出的光亮,与明亮的月光交相辉映。我的思绪飘回了童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那时,我家在村里开一个小商店,中秋节前,不少村民都来购买两三块月饼。我记得,月饼只有一种,表面是酥脆的黄皮,用旧报纸一包,报纸上就会留下一块浓香的油渍。看着父母忙着卖月饼,我和小我两岁的弟弟常常呆呆地傻笑。
卖完月饼,父母便开始忙着过我们家的中秋节了。母亲在院内放上一个小方桌,父亲从屋内跑到屋外,来回好几趟,将月饼、河藕、菱角、苹果、茶水等供品端上桌,开始敬月亮。一番忙碌后,一家人进屋享用晚餐。
晚餐也没几个菜。红烧鱼、汪豆腐、韭菜炒鸡蛋,一家人边吃边聊。父亲是干体力活的,吃饭的速度很快,我们一小碗米饭才吃一半,他一大碗饭就见底了。细心的我,观察父亲吃菜很少,偶尔伸出筷子搛一些韭菜,红烧鱼基本不碰。那时的我,以为父亲不喜欢吃鱼,其实他是省给我们吃。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就是小孩一定要在中秋节晚上喝供奉的茶水,这样就不会尿床了。吃完月饼,父亲将桌上的两碗茶水递给我和弟弟,我们脖子一仰,咕嘟咕嘟地喝起来。茶水是甜的,母亲放入了白糖。
甜甜的茶水,我和弟弟喝了一年又一年。甚至在我结婚那年,也在喝。直到父亲突然离世,这样的茶水,我不喝了,弟弟也不喝了。因为弟弟去了上海,住在集镇的我也无心回老家过节了。每逢中秋,我都将母亲接到新家来。
后来我到县城工作,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每到中秋,我还是不想回老家,只是一心让母亲上城来过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两句诗,表达了在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我想,游子心中的“月是故乡明”,是他们的故乡一定有亲人。当亲人离去时,故乡也就成了他乡。
母亲每年能来我的家过中秋节,也挺好的。我们头顶上虽然没看见月光,但家里的灯光照样明亮,就像中秋的月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