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7:50:15 作者:□ 侍广法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翠湖心影》一文,写去昆明翠湖图书馆看书,有这么一段话: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汽车票,都叫“飞子”。
我们这里也把一切不大的纸片叫做“飞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人把去米厂碾米,取的号单叫“飞子”;去粮站交公粮的码单叫“飞子”;去供销社购物,售货员开的交钱的三联单叫“飞子”……我们都在这个“飞子”、那个“飞子”中忙碌地生活着。
那时生产队分稻不分米,家中没米了,就扒上两笆斗稻,去米厂碾米,人吃米,糠喂猪,每个自然村庄,都有一座米厂。一年春节前,我们村上碾米机没有柴油了,好多天未开机,家中没米了,又临近春节,父母很着急。母亲叫父亲想想办法,父亲找二姑父,联系了邻村三庄村的米厂,碾米师傅给了开机的日子。到了约定的日子,父母抬了两笆斗稻放在小木船上,父亲撑船去,我也闹着跟了去。三庄村的米厂建在护庄圩上,父亲把船靠了边,稻笆斗抬上岸,母亲就回家了,父亲和我在那里等。那天碾米的人很多,得排队,父亲叫我看住稻笆斗,他去取号。一会儿,父亲拿来一张小纸条,告诉我这是碾米的“飞子”。第一次知道这个小纸片儿叫“飞子”。
小的纸片儿叫“飞子”也就算了,大一点的也叫“飞子”。每年夏收、秋收结束,家家户户都要交公粮。每次粮站交公粮,父亲总会带上我。到了粮站,先找看样员,看样开码单。那时粮站看样员是人人羡慕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香烟,每个手指缝中夹着香烟,两边耳朵也夹着香烟,收集起来约有半包,到看样时间,他巴结你讨好,还在不断地给他递香烟。“到我家看一下,到我家看一下!”售粮者的语气近乎哀求。父亲好不容易取到划码单,挤出人群递给我,“你把‘飞子’拿好,跟我走。”我屁颠屁颠随着父亲,跑上跑下,跟进跟出,拿着“飞子”将公粮过磅入库。
“飞子”用得最多的是供销社。那时供销社在售货大厅正中围个栅栏,搭起一个台子,叫“收银台”,收银台上方拉起多条铅丝通向各个售货柜台,铅丝上夹着铁夹。售货员做成一笔生意,收好款,就开三联单,举手取下铁夹,把钱和单子夹紧,挂在铅丝上用力一推,“哗”一声传给收银台。“小毛,“飞子”传过去了。”奇怪,营业员也叫它“飞子”。收银员取下钱和单,回单加章,把回单和找的零钱,再用铁夹夹紧挂在铅丝上,“哗”一声传回来。逢节日业务忙时,头顶上“飞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