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18:43:10 作者:□ 卢世平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七狄先生在其公众号上发出的短文《一封书信》,深深地吸引了我。
今年端午前夕,七狄先生在厦门出差,接到当地一陌生人电话,称自己以前曾在江苏高邮工作过。工作期间,他在高邮瓮城古玩交易市场淘到七狄岳父的一封书信,一直收藏着。书信原文是这样叙述的,事件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信人叫刘宜炤,当时任高邮县政协副主席(主持工作),写信给高邮县招生办王主任说,他曾经工作过的高邮县司徒公社有个学生叫吴加炤,考取了常州市无线电技工学校,体检时发现有疥疮,被校方拒绝录取。据医卫部门讲,这类病不应作为不合格处理。目前该生已将病治愈,如因此不能升学,深为可惜。他说,我不熟悉这方面政策,但对这位学生的处境深表同情,特请郑履成同志前来了解,请予接谈。书信一页半纸,从头到尾一笔一划,字迹清晰工整,每个标点符号都十分准确,信的内容没有半句客话、套话、官话,没有半点敷衍、糊弄之意。
此人从媒体得知七狄先生来厦门公务,便借此机会将这封书信物归原主。开始,七狄先生并没有相信,世间哪有这么巧的事,现在社会上骗子很多,骗术也花样百出,稍有不慎就会受骗上当,令人防不胜防。为了稳妥起见,七狄叫对方先把信件拍成照片发来看看。对方随即发来一张信封和两张信函的图片。七狄一眼就认出信封上的字,特眼熟,竟然真的是其岳父刘宜炤的笔迹。书信中提到的几个人,七狄先生都认识,一个是当时高邮县招办主任,叫王裕民;一个是原高邮县政协秘书长郑履成。对于信中讲述的事,他不知道。在确认信件真实性后,双方见了面,相谈甚欢。原来对方叫王志强,厦门人,曾在高邮经商十三年,是高邮闽商秘书长,因其父母年迈无人照顾,于去年回老家厦门。
王志强先生为何要把此信还给七狄先生,七狄又与王志强相互交流了什么,文中没有披露。七狄先生在文中只提到了其岳父的为民情怀、谦虚风范、民主作风以及担当精神,其它并未深说。
我认为这封信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解决了个别群众的具体困难,而是彰显了写信人刘宜炤主席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爱民亲民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折射出那个年代党员干部的党风、作风与家风的纯正,更加激起对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怀念敬仰之情。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活教材,又是一个宣传良好党风家风的道德典范。王志强先生正因为深深悟到这一点,才主动将书信璧还,功莫大焉,其价值远远大于他的收藏价值。对七狄先生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研究挖掘,以此激励教育后辈。
提起刘宜炤主席,我在此再说两句。
1976年,刘宜炤在高邮县司徒公社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公社干部社员,兴修水利,开沟挖河,确保农业旱涝保丰收。他还率先在全县成立了第一个公社建筑公司,我大姐夫晏德祺被任命为司徒公社第一任建筑公司经理。记得建筑公司成立后第一个工程就是在司徒公社三合大队建轮窑,烧砖头。当时我13岁,学校放暑假了,我就跑到大姐家去玩。姐夫看我人小做事又灵巧,就叫我爬到刚砌好的轮窑底下烟道内,用竹篮子将碎砖块拾出来,不到两天时间活就被我干完了,便在工地上到处玩耍。每当听到瓦匠师傅说,公社刘宜炤书记又要来工地了,我就等看热闹。当工人们看到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的刘书记到来时,个个围上去,与刘书记打招呼。刘书记与大家说了一会话后,就一起干活了,至今还有很深的印象。
我父亲卢筱仙是位老中医,从1961年到1990年,连续四届当选为高邮县政协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高中毕业后,与父亲学中医期间,父亲常到高邮县城参加政协活动。有一次,父亲从高邮回来特别高兴地告诉我,高邮盂城诗社成立了,他被批准为首届会员。父亲还说,政协刘宜炤主席专程到代表住地看望他们,嘘寒问暖。1990年3月,我父亲去世,刘宜炤主席代表县政协参加了追悼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