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18:43:38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做好事,行善举,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孔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善举都能有好的结果,或者是好的反响。
《吕氏春秋·察微》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就很值得深思。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男奴仆)妾(女奴仆)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矣。
故事讲了子贡赎人而不到政府拿钱,子路拯救落水者而受了对方一头牛的奖赏。
按理说,子贡不要政府补贴不是好事吗,而子路帮了别人,收了别人的赠予是不是有点不仗义,至少是小气呢。
可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当孔子听到子贡赎人不到政府领钱的事时,直接批评子贡做错了,而且预测,鲁人以后不会再赎人了。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
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子贡。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是孔门十哲之一,列言语科。
子贡出身商家,做孔子学生的时候,一直边学习边做生意,生意做得挺大挺红火。孔子曾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呀,他的道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论语·先进篇》)就连司马迁都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然后,又先后做了鲁国和卫国的国相,每到一国,其君主与其分庭抗礼。可以说,子贡是商人中的高官,是高官中的商人。
子贡这么有钱,在国外做生意时,赎几位国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不到政府领补贴,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子贡看来,这是为国人做好事,为政府减压力,不是一件好事吗,怎么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呢?当时的子贡也一定是一头雾水。但是,凭子贡一己之力又能赎几个人呢,鲁国既然出台政策,不是指望某一个人凭自身能力赎回一两个人,而是鼓励所有国人行赎人之义举。有了政策的激励和支持,赎人的局面才会被打开。
但是,被子贡这么一操作,情况可能出现逆转。你想想,子贡赎人不领政府的补助,而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果有一个人赎了人,而到政府领钱,结果会怎么样呢?人们可能会将其与子贡比较,说,人家子贡多好,赎了人不要钱,而某某赎了人就到政府拿钱,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如子贡高尚,弄得赎人者灰头鼠脑。进一步想想,这个人或许拿出家中所有的钱赎回了人,如果不到政府领钱,便过不了日子,甚至是借了部分钱而赎人的,不到政府领钱,便背上债务。相应政府号召,做了好事,贴了钱,又得不到好讨,谁吃饱了撑的!
子贡不同,子贡有的是钱。子贡赎人,考虑的不是钱,说得高尚一点,是为了国家利益,体恤为臣为妾的同胞,说得现实一点,是为了获得好的名声。钱对于子贡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
然而,在鲁国,有子贡之经济实力者又有几人呢?谁愿意倾家荡产去赎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子贡所为,破坏了国家政策,打击了国人行义为善的积极性,是好心做了坏事。所以,孔子要批评他,并且沮丧地感叹“鲁人不赎人矣”。
子路则不然,做了好事,取应得的酬金,非但没有人指责,而且得到老师的表扬,并由此预测“鲁人必拯溺者矣”。
《吕氏春秋》的作者从孔子对故事的态度上,赞扬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矣”,即能够从细小处看到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子贡所为错在哪里呢?根本上错在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一般人望而却步,难以跟从。
做好事,行善举,是社会道德。这种道德是社会普遍能够接受、能够遵守的。但是过了头,就可能走向反面,像子贡那样,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打一个比方,有一位老人倒地了,你让我将他扶起来,我做得到。你让我将他送到医院,我也可能做得到。但是,你一定要我为他付医药费,并在医院里像孝子贤孙一样地侍候他,直到康复,我做不到。于是,你就说我不道德,哪还敢扶老人,敢送他到医院吗?我有可能就佯装不见扬长而去了。
再比如,在单位,敬业爱岗,是职业道德。我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懈怠不出错,但如果你让我天天加班,而且不要报酬,我做不到。因此你就说我职业道德不佳。这搁谁能够受得了呢?不炒老板鱿鱼才怪。
道德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做事的基本标准,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民众性和民俗性。一种美好的道德,是引领人们向上向善的,使更多的人追求之。我们不能说子贡赎人不取钱不是好的品德,但这种道德一般人难以遵从,曲高和寡。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像子贡那样,赎了人不到政府领钱,非此,即为不道德,不但不可能,而且是标准的道德绑架。
孔子所以批评子贡,深层次的原因正在于此。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