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记忆中的高邮面馆

2023-10-19 18:19:19    作者:□ 夏在祥    来源:今日高邮

老高邮人过去叫馄饨为饺子,现在叫馄饨才比较普遍。高邮人对阳春面、大饺子情有独钟,儿子刚从美国回到家里,就想到要到焦家巷去吃碗面,解解馋。

现在邮城许多人每天的早餐一碗面、一只煎鸡蛋,是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早晚都是吃稀粥,就咸菜、萝卜干,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偶尔到酱园店买点什锦菜、大头菜,算是改善了一下。平时买些油条、烧饼次数也是很少的,到面馆吃面或馄饨次数就更少。

难得的几次,印象也就非常深刻。每想到那时阳春面的味道,顿时口舌生津,是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吃完面或馄饨的那种满足感、幸福感,磨也磨不掉的,今天回忆起来仍然如此,那情那景历历在目。

有一次,我积攒了些母亲给我的零花钱。北门大街与人民路(现在称东大街)交界处有一熏烧摊,我去买了一只猪口条,一瘦瘦的老年妇女给我切了用书本纸包上,接着来到不远处的陈大房饺面店,下了一碗面。坐在面馆一不起眼的角落,抓上一把刚买的猪口条放进热气腾腾的面里后,立即用筷子叉起面条将它遮盖上;也不知当时是什么心理,吃完面后,把剩下的一半猪口条放入裤子口袋里,还是怕被别人发现似的,从大路迅速闪进小巷,一边往家走,一边时不时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来吃。

一碗面里面放些猪口条这种吃法,可能不是太多,现在的一些面店面里放入蒲包肉倒是很普遍,放入黄鳝、腰花、肉丝等各种浇头的面也平常不过,但不管怎样丰富,一定与我那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其实,何止是阳春面呢?小时候吃一只插酥烧饼也是一种享受啊!为了获得一只插酥烧饼,即便需劳动一天,也是乐意的。我的父母都在医药公司工作,每年公司加工厂要在夏季学生放假时踩一次“六曲”,就是将6种做药的原料(其中有小麦麸子)搅拌在一起,先放入一只只大缸里发酵,然后取出,用纱布包裹成一团一团的,发给大人、小孩用脚踩,踩成一只只30厘米见方、1厘米多厚的方块子,再由大师傅们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方块,制成一种消食的中药。每年踩“六曲”,公司员工家里的小孩子都被动员起来,一时非常热闹,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劳动得很开心,因为这一天必有早晚茶——每人一只插酥烧饼。

过去吃供应粮,因副食少,荤菜更少,粮食每月都不够吃,需要买“黑市”(即从农民手上买些粮食补贴)。当时供应给居民的大米是1角2分一斤,而黑市上买1斤大米需5角钱。面馆一碗面需2两粮票、8分钱,馄饨1角2分、1两粮票,对于像我们家小孩多、粮食不够吃的家庭来说,花上这些钱、粮票去吃面条、馄饨是舍不得的,包括烧饼和油条,所以吃一次面或者馄饨很难得。

县志记载:1955年以前,高邮饮食服务业保持传统经营特点:照相兼镶牙,茶、酒店兼书场,饺面馆代饼面,旅社兼浆洗。公私合营后,高邮的饺面馆也是下面、下馄饨都兼着打烧饼、卖油条。据不完全统计,计划经济时,高邮东大街面店烧饼店有4家、中山路从南到北十里长街有15家左右,大部分店人们都记不起叫什么名字了,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数得过来的几家有名的:陈大房饺面店、高邮饭店、珠湖菜馆、福星饺面店、焦家巷饺面店(利民饼面店)等。面的味道都差不多,荤油虾籽葱花酱油;馄饨是很薄的面皮,用一小刮子刮上一点肉,用手一捏,面或包馄饨的面皮都含碱,味道极佳。

被人记得住的这几家有名的店,面和馄饨味道极好,都与有大师傅掌锅有关。奇怪的是这些大师傅都有外号,就如临泽“王四鼻子汤羊”一般。焦家巷的大师傅张立,脸上有些麻子,被人称为“张麻子”;陈大房的陈传清嘴豁裂开,称为“陈豁子”;国营高邮饭店一下面的大师傅名叫王寿珍,个子不高,人称“王矮子”。他们下的面和大饺子都是一号,老辈们至今记忆犹新。王师傅下的是“叠球子”面。什么是“叠球子”,一开始我不懂,今年已70多岁、在饮服行业工作近50年的高山林介绍说:就是师傅将面叉到一只锥形的罩子里,用筷子摇卷,用手颠,然后放入汤罐里用清水淋一淋,再用手继续颠,面抖得很紧,看起来球很小面不多,骨子里多,放入碗里就是一大碗,在碗里看上去板扎,形好看。次一点是“叉球子”,就是师傅将面一叉,在面碗里一翻。比较笨的也就是技术差的是“簎球子”,叠不起来,叉不起来,就一簎朝碗里一放……

似乎面下得好的师傅都是“看人兑汤”的。是不是说,这些掌锅的遇见熟人或有头有面的,会在面的数量上、口味上多下些功夫呢?比如“叠球子”叠得更紧些,面多一些旁边的人也看不大出来;面多佐料就多,过去都是用虾籽,装虾籽的竹筒子会多抖两下——不得而知。“看人兑汤”也不能完全说是贬意吧。据了解,这些大师傅会根据不同的人,在面的口味和数量上做适当的调整,满足需要,这也是一种能力。比如,焦家巷的“张麻子”师傅,会先把起锅的面叉给喜欢硬一点面的顾客;中间的叉给“不硬不烂”的顾客;最后的面叉给喜欢烂一点的顾客。

除了上面提到的面馆外,在农村集镇上,我还熟悉车逻“公田张家庄”的饺面,其味道与高邮面馆的不相上下。张家庄是车逻的一个老集镇,现属于特平村。集镇上原来有供销社、学校、饺面店、烧饼店、铁匠铺、浴室等。我姑母家就在集镇上,南边就是供销社,供销社的对面有一家饺面店。暑假我会到车逻舅舅家和姑母家玩,每到姑母家,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她都去饺面店下一碗馄饨给我吃。不过无论玩多少天,也就吃一次,这算一种礼遇吧。在那困难的年代,或许是因我这个城里的“大侄少”来了,其他人还未必有这样的待遇。过去高邮城上,家里来亲戚了,也会下一碗面待客的。如果靠近面馆的地方,也会就近去下一碗馄饨。我参加工作后住在焦家巷时,也常是这样待客的。焦家巷面馆离我家也就两步远,很是方便。

过去的面馆都带打烧饼,比较有名的是赵家厨房(迎宾饭店)的“草炉烧饼”。师傅名叫谭必高,个子很大,有1米8,有点“膀条子”。赵家厨房的草炉烧饼是一个大炉子,烧一炉有近百个烧饼。先用麦秸草烧,火烧足,然后用火钗把火扑住,没有烟雾了,再用草把子把炉壁的黑烟刷掉,然后开始挨排排地贴烧饼,贴好后再用火钗挑起基火,用炉火熏,这就是草炉烧饼。高邮饭店还曾有一种用“庙炉”做的烧饼,叫“火烧”,不是油炸的,火烧摇一摇会发出声响,又香又脆。高邮浴室(三星池)对面,门朝西,上午卖烧饼油条,下午的牛肉锅贴、大饼(葱花饼)很有名,是回族人开的清真饭店。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个体面店陆续出现,大都在路上搭起棚子做生意,条件非常简陋。面的品种也不断创新,在原石油机械厂后面,即现在水韵新城的北面新河南路上,有一人称“陆二奶奶”的开了一家面店,是最早下青菜面的。面是宽的,除了放入青菜,每碗还加上榨菜丝。冬日的傍晚,我从单位下班回家,常买上一碗,里面放入红辣椒酱,吃得额头上直冒热气……此外,傅公桥处也搭建了一个棚子,是孔三的母亲姜二奶奶的面店。在中市口向阳浴室门口有一人称小吴的,支了一炭炉子下面……

还有一有名的饺面店,是府前街上王昌林开的“昌林饺面店”,1985年他在高邮玻璃厂离职开厂,1987年改行下面。1991年府前街拆迁,他又将“昌林饺面店”移至四德泉对面,与丈人和小姨子一起开。当时焦家巷面馆仍是集体的,一时人们怀疑王昌林,“你能与集体的大店竞争吗?肯定开不长。”事实是,王昌林几年后又盘下了焦家巷面馆。期间,公园饭店的大饺子也胜极一时,不过没多久国营、集体的饭店、面馆均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