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6 19:01:36 作者:□ 赵德清 来源:今日高邮
人生匆匆百年,谁莫不是过客。前半生忙忙碌碌,一无所成;后半生淡定从容,反有所得。人这一辈子,就是这样,所求无非一个“活得明白”。受葛文斌老师嘱托,为他的第三部著作汇编《苇絮飞韵》作序,深感惶恐。他请我,一来我是高邮市文联主席,可以代表文艺界说上一两句,二来我做“汪迷部落”公众号,可以代表业余文学爱好者说上一两句,绝对不是因为我的专业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交情有多深。长者赐,不敢辞。这是他给我的一次练笔机会,也是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话的机会,我得珍惜,故而迟迟不能落墨。
语迟意重。葛文斌老师年届八旬,勤勉依然。我是到文联工作后才逐步认识一大批前辈,与他们有些交往,听他们所说,看他们所写,观他们所乐,力所能及为他们做些服务。在一次老干部书画会年度会议上,我感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高邮的文化宝藏,大家都为高邮文化今天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忘记的贡献,我们今天也还在享受着大家创造的文化财富。我希望大家在保重身体的同时,继续为高邮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继续在个人文艺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为我们这些后辈晚生当标杆、作表率,并能拉年轻人一把,跟大家一起进步。”在我看来,对老一辈的敬重,不止是让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重要的是不能忘记他们,不能让他们无所事事,更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什么用了。社会在进步,我们在老去,但老去的只是年纪。古人尚且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今天更能够“桑榆虽晚,为霞满天”。一个人退休之后,休息的是工作,不是人生。退休之后的人生,更能体现是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常强调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很重要。自我价值的挖掘、培养、发现、成长,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文艺,择一兴趣,沉溺其中,但有所得,人生足矣。
话少情深。我与葛文斌老师交流不多,但他近年来在“汪迷部落”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可以看得出他对文字的热爱,对身边人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文章有写身边人身边事的:《忆周巷教坛两名师》《靓丽知青董老师》《不施粉黛的“红艺兵”》《薛“大炮”》等等,有写家乡风土人情的:《古镇的瞭望塔》《周巷美食媲“汪味”》《故里乡情永难忘》等等,有写亲朋好友的:《母亲的忠言》《鹤居大哥》《孝顺的后辈们》《笑看后昆多才俊》等等,有写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故里抗美援朝老兵周瑞连访谈录》《抗战英雄姐弟俩》《周红琴:舍己救人的小“雷锋”》《德劭兰馨的朱老太——访抗战老兵、离休干部朱德兰》等等,还有自己的生活感悟:《两个“微”爱好》《三进黉门从教乐》《难以忘却的洪灾》《抗疫忆灭蝗》等等。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写实”,真人真事真感悟。这与一个人的秉性相关。葛文斌老师见人都是满脸笑容,说话的声音也不大,由于年迈听力渐差,但仍耐心听人讲、用笔记,听不清的请人再大声说一遍。每次他约我见面,都先问我有没有时间。我一般回复他有事情直接在微信里吩咐就行了,大老远的不必赶一趟到我办公室。2022年我的短篇小说集《风雨墙》一出来,他就上门购书,还写了篇书评《一部〈风雨墙〉 汪风余韵长》,惺惺相惜之意尽在不言中。
道远行近。年轻的时候,在田野星空下,我曾与同学们大声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人生进入下半场,“求而不得”的太多太多,是时候放下了。但人生道理不能放,“求仁得仁”不能丢。当下社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人在人生“高线”不能实现满足时,反而一再突破人生“底线”。文艺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抚慰人生“伤口”,通过艺术的形式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和解,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也许我们的生命年轮已经屈指可数,但“道”就在那里,只有不放弃努力、继续前行,正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才不枉我们人生一场相遇。葛文斌老师这本著作,还有诗歌、书画等作品,于我见识之限不能品鉴一二,恕不敷言。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终究是一个人的个人表达。因此,凡是爱好文艺的,我都鼓掌欢迎;凡是文艺作品,我都崇敬欣赏。各玩其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独乐众乐,岂不快哉!
祝葛文斌老师八十康健!文安、福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