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18:52:56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自古就是一个河湖相连、水网密布、树林繁茂、物产丰富的沼泽湿地。龙虬庄遗址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黑陶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其中就有一个类似鱼或鳖的动物图形。在那时,龙虬的先民不仅会采集、狩猎,还会栽培水稻、捕捞水产。
捕捞离不开工具,渔网在漫长艰苦的劳作中应运而生,不断进化,聪明勤劳的渔民用投网、围网、定置网,以及鱼笼、虾笼等工具收获里下河丰富的水产。水乡人家,织网补网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高邮县志》记载的“刘盛元广货店”,是民国以来全县最大的一家广货店,职员最多时有三十多人。该店老板是我的小姑爹刘子梅,小老板是表叔刘德厚。主营批发,兼营零售。用现在的眼光分析其兴盛原因,大致是货源丰富,常年有一半以上职员跑商埠、觅货源;管理有方,对职工放手使用,按时购得好货、售货又快则予以奖励。这么一个家大业大的老板母亲,却每天拿个针线匾,到店堂里织网。是老人闲不住,用劳作来消遣悠闲,打发时光,或是母亲不想用钱都与儿子伸手,赚两个私房钱,用得自由自在?都有可能。可惜,我的小姑爹好赌,后来输了半爿店。
我的手边有两幅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家张长贵所拍。一幅是美丽的渔家女织网图,一位红衣女子,发髻乌黑油亮,插着粉红的发夹,耳戴金耳环,手持竹篦,牵动一根长线,正在织网。阳光透过淡绿色的网,照见渔家女的一双巧手。最动人处是女子眉眼、唇角的盈盈笑意,温柔、大方,满满的幸福感。据张长贵介绍,这是在高邮马棚湖滩上抓拍的。另一幅是夕照之下的渔船与围网,也唱响了一曲渔家乐。
织网不仅渔家女能干,男孩一样有绝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临泽中街,对着国药商店,坐西朝东住着一户人家,三个少年,老大龚定煜,老二龚定淦,老三龚定荣,人们总看见他们临街引线穿梭,跟着母亲织网。那个年代,诸如糊纸盒、搓鞭炮、敲碎砖头等简单加工的活计,都广受欢迎,许多家庭都去争取一份额外收入以贴补家用。定煜回忆说,织网用竹篾与绕麻绳的竹板,每一目,有1.5公分见方,开始以织五目为宜,逐步扩大至十多目,形成罱泥的麻绳网,供农民需要,每张网0.8元至1元,他能边看书边织网。老二能在黑暗中应付自如织网,凭着感觉走,手法娴熟。织网的钱全交给妈妈,这是兄弟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记。
龚定煜学画也是从少年时代起步。小镇文化底蕴深厚,定煜受环境熏染,加上自身的禀赋和努力,一步步走出小镇。他的水印版画《晨曲》入选全国美展,那是把渔网放在后河大桥上晾晒,扑面而来的是水乡的生活气息和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其作品频频在省级、国家级美展中亮相、获奖,一次次走出国门。那位织网少年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了大画家。现在高铁高邮站,人们可以欣赏到一幅长卷国画,运河、盂城驿、魁星阁、文游台等高邮元素在青绿山水间一一呈现,移步即景,境界辽阔。画的作者就是龚定煜。这幅画不单单表现了高邮美景,更抒发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怀,让来来往往的游人一踏上高邮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高邮的美。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