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18:53:53 作者:□ 曹明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鸭蛋宝应藕,氾水姑娘嫁界首”,这句顺口溜已经久远了,流传于上世纪70年代的界首和氾水之间。前一句,说的是高邮和宝应的特产,人们不难理解。后一句,却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通婚现象。顺口溜中的界首,就是高邮的界首镇,与宝应县毗邻,是高邮的“北大门”,沿淮江公路再向北20里,就是这顺口溜中的氾水。
后一句顺口溜的来龙去脉,暂姑且不论,先说说氾水镇。氾水镇的规模,历来就比界首镇大,城镇常驻人口是界首镇的两倍还要多,有一万多人。相比界首镇的小街小巷,氾水镇有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从运河堤边的六角亭一直延伸到东边的电影院,足足有一里多,很有气派;街面上商业发达,人来人往,天天都非常热闹。在宝应,一直有“金氾水、银宝应”的说法,可见氾水镇的繁荣。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界首镇原来的老剧场因年久失修近乎于废墟,而氾水镇当时已经有像模像样的电影院了,能放32毫米的电影,后来连宽银幕电影也能放,这让界首人对邻居氾水镇十分羡慕。那时的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加之连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都少之又少,能到电影院看上一场好电影,是许多界首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地乘上“11路”公共汽车(指两条腿),步行到20里外的氾水去过把瘾。那一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特别火爆,用现在的话说,那简直就是大片。看过的大人们回来都说,要带上几块手帕子去看,这是因为电影里面的悲情场景太多,时不时地催人泪下。可能是被这氛围感染和好奇的缘故,界首镇的小学生也在学校的组织下,步行那么远到氾水,看《卖花姑娘》。
话题还是回到“氾水姑娘嫁界首”这句顺口溜上来。界首镇和氾水镇,一个隶属高邮县,一个隶属宝应县,两个镇地理相近,人文相通,唯一的区别就是口音不同。也许有人会问: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为什么氾水的姑娘乐于嫁给界首的小伙子呢?
1968年,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热潮,大批城镇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界首镇和氾水镇的“知识青年”概莫能外。当时,动员知识青年从城镇下放到农村,几乎是“一刀切”,大凡家里有十六七岁以上的子女,都是“上山下乡”的对象。有一部分青年主动响应号召插队到农村,也有一部分需要反复动员,而动员工作的难度、阻力,不可谓不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到了70年代初,国家的“上山下乡”政策逐步“松绑”,实行了“一户一策”,如长子(女)可留在父母身边,不用下放了;再如,嫁到外县(市)的,就按父母身边无子女论。
想不到的是,后面这一条政策的出台,却很快被精明又开明的宝应氾水人用足用活了。氾水镇的那些父母们,为了规避自己的女儿“下放”,也为了降低家庭多子女下放的“绝对数”,他们放下身段,把目光瞄准了经济条件并不差的邻县界首镇,或托人说媒或主动出击,寻觅合适的界首小伙子,将他们的女儿嫁出去。在父母们看来,女儿嫁到邻县的界首镇,既避免了“下放”,又多了一条身边无子女的理由,加之界首离氾水又很近,女儿回娘家比较方便。还有,地理位置上,界首在氾水的南面。过去有一种说法:宁可向南一千(里),不要向北一天。说明南面(方)的条件比北面(方)好。这样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那个年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管用的,加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的女儿们总体上是乖顺的、听话的。就这样,短短的几年内,界首镇的氾水新娘犹如雨后春笋般,带氾水口音的少妇一下子多了许多。众多的氾水姑娘嫁给了界首的小伙子,不少的界首小伙子娶上了氾水的姑娘,那几年这似乎成了界首镇的一种时尚、一股潮流、一道风景。
这一独特的婚配现象,仅仅延续到“上山下乡”结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在氾水镇精明的父母们看来,这种类似“树缠藤”现象,再不紧急叫停就不精明了,儿女们的婚姻大事,还是顺其自然吧。
光阴似箭,时过境迁。现如今,许多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界首“大孩子们”都知道,他们有一半的血统来自宝应,外公外婆是氾水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氾水姑娘嫁界首”,这一句顺口溜已定格成历史。它折射了特殊年代、特定地域的婚配现象,打上了那个蹉跎岁月的时代烙印,也是当时氾水和界首两个镇的真实写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