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20:14:29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那时候,北门大街是十分热闹的。为什么呢?人多。做生意的人多,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多,居住的人口多。北门大街从城门口到最北端的大运河堤,一路的商店,还有众多的单位。除了菜市街外,还有几个自发形成的路边菜场。吆喝卖菜的大都是周边的菜农和乡下的农民。晌午的时候,菜摊上的人开始稀少了。附近的菜农们卖完菜已始陆续回家了。那些离家较远的菜农,比如东墩一带的乡下人肚子也饿了。上饭馆?吃不起,也舍不得。怎么办呢?这不,北门有“加工煮饭”。
北门大街有好几家加工煮饭的。所谓加工煮饭,就是来客自带米粮,由店家加工煮熟就餐。相当于现在的便民服务点。说是店也可以,说是住家也行。一般是乡下人吃不起饭店,自带米粮加工,省事省钱。加工煮饭一般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自带一斤米,加工一斤米,煮成米饭,要缴适当的加工费。二是自带米粮,加工煮饭,不须缴加工费。一斤米换六七两米饭。三是自带米粮,加工煮饭,附加一些蔬菜。一斤米换半斤米饭,店家外加一些蔬菜。加工煮饭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兼有路边饭店和便民服务的性质。北门大街有好几家,生意似乎还不错。谁叫北门大街是那时最热闹的商品一条街呢?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这里集聚,可不仅仅是热闹,挣钱的机遇应运而生。干加工煮饭这活,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简单易行。既然有市场需要,当然就有人愿意干,也能让北门市民赚点小钱补助生计。
北门大街最北端的秦家就是加工煮饭的。秦家位于大运河东堤下,靠近石油库、农资公司,边上便是老横泾河的码头。这个码头是东乡物资的集散地,人气很旺。秦家就在大路头上搭两间草棚。旁边是高大的榆树,枝繁叶茂。秦家的孩子多,日子过得艰难。秦家妈妈很能干,裹着头巾,稍胖而干练。早晨卖米粥和大饼,在路边支几张木桌子,桌子上有咸菜之类。来吃早饭的基本上是搬运工人、乡下人和来北门横泾河码头办事的人。中午就在这里加工煮饭,一是方便,二是便宜。秦家生意忙得很,中午像打仗一样紧迫。他家用大锅灶煮饭,烧麦秸或杂树枝,很远就闻到浓浓的饭香味儿。几张桌子坐满了乡下人,卖菜卖粮的扁担箩筐摆了一大排。我印象里,饭多菜少,碗大汤满,几乎没有什么肉类的硬菜。但那时的炊烟,似乎是最美的风景。
来秦家加工煮饭的基本上都是东墩花王腰圩一带的菜农和上城卖粮的农民。他们饭量大,不愿去饭店吃饭。一是嫌价钱大,二是怕人笑话。那些汉子一顿吃一二斤米饭是常见的事。为了吃饱,干脆带上二斤米到秦家吃饭。因为都是熟客,一般只要报一下,秦大娘,二斤米。秦大娘答道,好啰,二栓子。一般是不过秤的,她相信这些店客。他们都是熟人,有的人一个礼拜要来几回的。客人从肩下卸下长长的米袋,自己倒入米缸,然后端起碗来吃饭。有时候,乡下人觉得米不太好,就说一声,秦大娘,这个是陈米,下次带新米来。秦家的木案板上早就盛好了一排排喷香的米饭,四两一碗。吃多少自己去拿。秦家信誉好,来客比较多。一天要煮几大锅米饭,这可忙坏了秦家的几个孩子,他们大都是我们年龄相近的孩子,男孩子还可以读点书,女孩子就在家里帮忙干活。淘米,洗菜,烧灶,盛饭,洗刷锅碗。我们去河埫上玩耍,吵吵嚷嚷地从这里经过。他们内心也想去玩,但要烧灶,眼睛里满是羡慕,目送我们好远。
那时人们都很朴实。有些农民看到秦家孩子多,生活困难,有人就在饭碗下悄悄地压几角钱,不声不响地走了。到了年晚了,乡下人杀年猪,有时也捎上一块猪肉来。秦大娘不过意,一定要红烧了给大伙吃。秦家虽然穷,但品格纯正。店客如有东西遗忘在此,一定是分毫不少的。秦大娘和她家的孩子从不起贪心,老实本分。总是将客人的东西收好保管好,等人家来取。
随着大运河的拓宽拆迁,河堤下绿荫荫的刺槐消失殆尽。一同飘散的有北郊的许多乡村,还有加工煮饭的炊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