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品读二王故居楹联

2023-11-23 20:01:03    作者:□ 徐学飚    来源:今日高邮

好友朱延庆今春就邀约去高邮,终于秋天成行。

我们到了高邮湖岸边,领略了那浩渺无际的烟波,归舟的唱晚,还有那“皇华”古驿站的历史沧桑。自然也不可不亲上文游台,徘徊于桂花飘香的森森庭院,人们都会想起高邮著名词人秦少游那句对爱情的经典解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

此次高邮行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二王故居,就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住过的老房子。父子俩铜像立于庭院里。二王都是清代训诂学即文字学学者,且是集大成者。诂,推求字词本义;训,说明引申义。叶圣陶说,所谓训诂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语义学加音韵学。我们在房前屋后看,其柱子上的两副对联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西厢房门前立柱上有高邮籍大作家汪曾祺写的隶书墨宝,“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其笔画略带篆书味儿。绝学者,造诣极高之学问,乾嘉绝学也。学术成就彪炳史册,至今故里文风赓续,书声琅琅。这也寄托了汪曾祺对家乡崇文重教的期望。

还有一联,挂在庭院南侧会客厅,湖南长沙后学何圣翰的行书墨宝,“不皖不吴独开一派,是父是子同有千秋”,笔画流畅,字体洒脱,看着舒服。此联充分肯定了二王并驾齐驱同有成就。几位鼎鼎有名的大师级人物,段玉裁是金坛人,二王祖辈早年从苏州迁往高邮,只有祖师戴震是安徽黄山屯溪人,是徽派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传承中有创新,故称“不皖不吴”,与下联的“是父是子”对仗极为工整,对比又很有趣。前者说地域,也含学术流派,后者明血脉,也特指王家四代皆为进士,学问基因代代传递,同时无疑又褒扬二王既对训诂学有继承,更具有丰碑式创新,披荆斩棘做学问,勇开一代学术新风。

清代的学术颇见进展,训诂学即是其一。高邮之行,笔者不仅有幸与暌违半个世纪的老同学见了面,还跟传统文化打了个照面。我们听讲解,老同学朱延庆不时地适当补充内容。他为高邮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当地的几块文言碑文都是他亲自撰写,开了我们眼界,让我们对老同学顿生敬意。在王念孙王引之故居前品读楹联,又仔细阅读故居诸多文字,以及很耐读的不少其它楹联,回眸往圣先贤的文化功德,实在是一次文化的自我充实和洗礼,身心倶觉愉悦。

高邮的秋天是美丽的,而这里代代绵延的文脉,从许多内容丰富的楹联即可得以体验和见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