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一颗创新而务实的脑袋

2023-11-30 19:48:39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一般人以为孔子是个老顽固,其头脑一定固不可彻。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认真研读《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左传》《史记》等典籍,证明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孔子有一颗创新而务实的脑袋。

有人势必要问,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还不是守旧顽固、复辟倒退吗?

我们读一篇文章,评价一个人物,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人物,特殊的背景影响和塑造人的灵魂。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早已是礼崩乐坏,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孔子只是想借“恢复周礼”,敦促统治者推行仁政,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让人民过上小康、大同的生活。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克己复礼”与顽固守旧划等号。当然,这是一个宏大而深邃的话题,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够说清的。

还是说说孔子的创新。

孔子的伟大创新莫过于教育,教育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事业。孔子是不是私学教育第一人,还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但孔子一定是平民教育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只要有接受教育的愿望,无论出生如何、地位怎样,也不论年龄大小,都给予教育。事实的确如此,他的弟子中大多是平民出身,岁数大的仅比孔子小六岁,如颜路(颜回的父亲),有的岁数比孔子小五十多数,如伯虔。正是孔子的诲人不倦,使一大批平民子弟接受了系统良好的教育,从而成为“士”,有机会跻身上中层社会。在教育方法上,开创了启发式、讨论式教育,一部《论语》中几乎没有一个课堂教育的场景,有的都是与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灌输思想和知识。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子施行的“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是让施教和受教者受益无穷。此种例子《论语》中比比皆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对象的回答是不同的。《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样的记载。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即不要违背礼制。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换句话说,不要让父母再担心其它事情发生。“因材施教”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素养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不会过时的,可以说历久弥新。

孔子设坛授徒,一方面是谋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和学生能够通过“士”的通道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去,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可是,直到51岁,孔子才得到一个中都宰(中等城市的主管,一说是中都这个地方的主管)的职位。

当上了中都宰,孔子做了什么呢?

孔子没有喊什么撼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定令人目眩的指标,而是创造性地制定了制度,从人民的日常生活抓起。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有简要的记载: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而坟,不封不树。

意思是说,孔子接任中都宰,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龄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强弱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方,在道路上看到遗失的东西不占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敛,棺木厚四寸、椁木(套棺)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细读这一段文字,我感觉到,孔子的管理是人性化的,是务实的,也是百姓可遵循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强弱异任”“路无拾遗”“器不雕伪”,放到今天也是实用的。当下的“雕伪”之风,实在让人痛心无奈。几块平常的月饼,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包裹裹,浪费了资源,也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器不雕伪”,岂是一个创新能够概括的呢。

孔子提出的殡葬制度改革,明确要求“因丘陵而坟,不封不树”,制止殡葬上的奢靡之风,也节约了土地资源,其意义超越时空,直指今天。这不是一项划时代的制度创新吗?

孔子实施这些制度后的效果如何呢?

《史记·孔子世家》云:“一年,四方皆则之。”也就是说,孔子用这些制度治理一年,各地都效仿他的治理方法。可想,当时在鲁国以至诸侯国之间的影响有多大。

鉴于孔子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显著成效,仅仅做了两年地方官员,就到中央任职,被任命为“司空”,主管工程、制造和手工业,相当于今天的住建部长、工信部长。古代的官员编制很少,职能是叠加型的,才能是复合型的。

到了司空任上,孔子又实施一项创新,“别五土之性”(《孔子家语·相鲁第一》),即把土地按功能划分成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其效果是“物各得其生之宜,咸得厥所”(出处同上),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其后不久,孔子又被任命为大司寇,步入卿大夫行列,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大司寇是个什么样的官呢?是主管刑狱的,相当于今天主管公安、司法的官员。

在大司寇任上,孔子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循着史迹作出一番推测。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有一句话不可忽视,说“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意思是说,孔子在大司寇任上,设立了法律,但是由于社会秩序良好,而派不上用场,社会上没有犯法的奸民。

如果不是司法制度、管理措施方面的创新,哪来这样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应该说是司法的最高境界。直到今天也没能做到“设法不用,无奸民”。

遗憾的是,由于政见不合,孔子做官的时间太短了,但他的施政才能和业绩放在那儿,谁也否认不了。

孔子创新着教育、创新着管理,也创新着生活。

读一读《论语·乡党》,你会为孔子的生活创新而好奇而赞叹而羡慕不已。他的创新是源于生活,又提高了生活质量,仅举两例。

在制作衣服时“短右袂”,袂是袖子。他说,做衣服右袖要短一些(官服除外),因为多数人都是右手做事多一点,右袖短一点做事方面一些。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对于寝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小被,一说是睡衣。服装界偏向睡衣一说,认为孔子是史上第一个提出“睡衣”说且身体力行的。服装界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古人睡觉一般是裸体,不利于保健,有了睡衣,可以遮羞,也可以御寒,而且孔子要求睡衣的长度是身子的一倍半,从颈部到膝盖。这个创新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富有创新精神。他为什么能够做一样成一样,都源于他有一颗创新而务实的脑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