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20:47:05 作者:□ 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是个水乡,水域面积为78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0.1%。其中高邮湖的水域面积占了很大的比例。湖西和下河的河沟港汊密布,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养鸭遍及湖西和下河的每个村庄,由此也造就了许多养鸭能人,成就了高邮鸭蛋的名声,并催生了蛋行、炕房、鸭行这些行业。当然,炕房除了炕小鸭,更多的是炕小鸡,还有小鹅。
据99岁老人阎世俊回忆,解放前后的高邮县城,炕房(坊)就有10家。主要分布在东大街和庙巷口一带,因这两个地方是城乡结合部,毗邻河流,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城里没有。南门外主要是陆成行、粮行和鱼行。这些炕房分别是:老御马头北边的绪元泰,老板是绪开甲;搭狗桥附近有两家,一个是杨裕泰,老板是杨开山,一个是同和,四个人合的股,他们分别是金永林、毛桂生、俞成龙和郭元领;草巷口有3家,一个是万泰,老板是刘元涛、刘元海弟兄俩,一个是蒋同兴,老板是蒋兆顺,另一个则是俞源泰,老板是俞松林;大淖河边的炕房叫永和,老板是戴礼;北窑庄有一家叫茂盛,老板是李桃山;人民桥的一家叫源和,三个老板分别是俞松海、郭有福和朱龙顺;窑巷口靠滑石巷的叫顺和,老板叫俞松才。这些炕房简称为“四和四泰”,外加茂盛和同兴。这10家炕房论资格和规模当数俞源泰,同和、永和和元和这3家起步相对较迟。当时四乡八镇也都有炕房。炕房从清明开始出炕,一共出16趟,4天一趟,头5趟的早鸡苗一般会销售到镇江句容等江南地区,中间5趟在高邮本地销售,后6趟会销售到里下河的兴化和泰州一带,炕房炕到6月份就歇炕了。俞源泰每季炕小鸡20万只,鸭子12万只,鹅子万把只,其他炕房的产量明显低于俞源泰,绪元泰和蒋同兴只炕小鸡,鹅苗重点在湖西,高邮县城的炕房一季要出炕家禽250万只以上。
我家虽说在城上,也养过鸡鸭鹅,那是受邻居饲养的连锁效应,买十几只回来当宠物养,家前屋后就这么散养着,它们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过乐趣。我小时候东大街上的炕房已经不叫俞源泰,属于食品公司的下属,至今大淖巷尚存一板专门用来照蛋、开有8个小窗户的山墙。我们靠近炕坊也有许多便利,可以买到低价的哑蛋和“鸡喜子”。我下放的生产队,每年都会放养一大趟鸭子,家家户户都是鸡鸭成群,它们是农民的“钱袋子”。
炕房,催化生命的产床,也充满着神秘。在柘垛,我曾去炕房参观过。炕房师傅拿一只手电筒照一只鹅蛋,看到了小雏鹅,蜷缩在蛋壳里,透明的毛细血管纤细若丝。我把一只橙黄的小鹅托在手心,像只玩具。小家伙刚从蛋壳里出来,茸毛湿漉漉的,两只小腿站也站不稳。
《鸡鸭名家》是汪曾祺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主要写了余老五和陆长庚两个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欣赏,以及对普通人的关心与尊重。小说不是写能人的嚣张,而是写能人的闲适和惬意,将能人的那种归属感进行了一番美妙的描述。
余大房炕房的余老五悠闲得很,每天擎着他的“其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到处闲逛,为什么呢?因为余老五有本事呗。他是一个炕房师傅,每年清明前后炕小鸡时就该大显身手了。余老五炕小鸡的场面是极其庄严隆重的。他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也使余大房的声誉得以充分的提升。
《鸡鸭名家》里面的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髙高大大,广额方颡,一腮帮白胡茬”的余老五是谁?文中写他“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然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虽然他是这个炕房里顶重要的一个人”。其实,余大炕房的老板是儿子余松林,大师傅余老五则是父亲余登仁,而非文中所说:“老板和他同宗,但已经出了五服,他们之间只有东伙缘份,不讲亲戚面情。”
据阎世俊说,汪曾祺笔下的余大房写的是草巷口6号的余源泰炕房,《鸡鸭名家》里的余老五原型便是余登仁。余登仁弟兄两个,弟弟余登义也是炕房师傅。余登仁炕房手艺堪称一绝,余源泰炕房的规模在东大街也首屈一指。为什么汪曾祺在文中称余登仁为余老五呢?余登仁在家虽排行老大,但与人拜把兄弟则排行老五,余老五就这么喊出名了。阎世俊16岁即进余元泰学徒,解放前夕,余松林外逃,余源泰渐衰,阎世俊于1953年成了俊成蛋行的老板。
阎世俊说余登仁块头大,嗓门大,好喝酒,爱管闲事,不论是哪两家闹纠纷,吃“讲茶”评理,都有他一份。凭他的魁梧长相和他做炕房的一绝手艺,就足以威慑得住人。余登仁善交朋友,光把弟兄就有11个。排行老大的是毛唤春,他排行老五,另外有开茶馆的刘长松、胡殿奎和马太昌,开肉案的唐家老大唐仁馀,开草行的毛德隆,开蛋行的叶万财,开砖瓦行的陈培根,开鸭行的郭兆林和万泰炕房的师傅刘二瞎子(与三圣庵指南和尚弟兄)等。每年泰山庙出会,这11位把弟兄都会扮演太监,穿一式的衣服出迎主要街道。
《鸡鸭名家》中还写了另外一个不走运的能人——陆长庚。陆长庚是养鸭的,一生不得志,所以有点潦倒颓废。他“瘦瘦小小,目光精利,一小撮山羊胡子,头老是微微扬起,眼角带着一点嘲讽痕迹,行动敏捷,不象是六十开外的人”。他是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据阎世俊说,大淖一带及其周边并没有陆长庚这个人,汪曾祺笔下陆长庚的原型应该是来自于陆家舍的郭兆林。郭兆林可是这一带的放鸭高手,没有之一。他因左手有残疾,人称“郭侉(音)爪子”。他家就住在大淖东边窑巷口土地庙附近,他的儿子郭元顶也是放鸭高手,放鸭本领比父亲还要高一个指头,那时赶鸭子过荡过江的都会找到他家,他的女儿也有放鸭的巾帼气概,郭家真不愧是“放鸭世家”。郭兆林家在大淖的东边有一个大塘(与大淖隔一个窑巷口,目前与北澄子河相连),常年圈养着上千只鸭子。郭家是正儿八经的鸭行。
汪曾祺《大淖记事》中曾描写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汪曾祺笔下写着“鸡鸭炕房”的山墙正是永和炕坊戴礼家的东山头。我下放农村来来去去在大淖乘船,还见到“鸡鸭炕房”这四个斑驳大字,现在仍然能指认出这个写过黑漆大字的山墙。逝去岁月的痕迹,时不时地总会撩起人们的记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