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19:58:50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福星高照,紫气东来,一位老秀才于抗战前,为坐落在高邮熙和巷头的“徐记饼面店”加了“东来”两字,目的是沾点福气,迎来紫气。此店两间,东与马士杰家为邻,西同屠家豆腐店作伴。由于品种全、味道好,“东来”饼面店生意一直很好。与全城同类店铺相比,包括熙和巷对街的菊花巷头的两间饼面店,东大街、南门大街的饼面店,运堤下的“五柳园”,还有焦家巷头王寿娟的曾祖开的饺面店等,都毫不逊色,可以称出类拔萃。
作家汪曾祺在《吴大和尚和七拳半》写道:“我的家乡有‘吃晚茶’的习惯……我们那里的烧饼分两种。一种叫做‘草炉烧饼’,是在砌得高高的炉里用稻草烘熟的。面粗,层少,价廉,是乡下人进城买了充饥当饭的。”当然也有从事草炉烧饼几十年行当的大师傅认为,汪老说草炉烧饼“层少”,是写错了。草炉烧饼,应是面粗、层多、厚实,干活的人吃下去才熬饥。
当年的徐记东来饼面店地处人烟稠密的中市口闹市,正常供应草炉烧饼、桶炉烧饼,炸油条、下面。全家主心骨是我的同学徐志连的父亲徐金贵、母亲沈桂英,邻居称沈桂英为徐大妈。徐金贵忙着擀烧饼、烙烧饼,徐大妈包馄饨、下面。草炉用陶质中等缸嵌进墙里,缸口朝外,下有支撑,上有出烟处,燃料烧的是麦秸,师傅手臂的汗毛、眉毛常被烧掉。
插酥烧饼,是在面坯中插入油酥,烤出极酥脆。可有多种馅心,甜的、咸的、椒盐的。有的顾客自带荤油渣、豆沙加工,别有风味。傍晚时分,烧饼店传来打烧饼的“秃廓、秃廓、秃秃廓”的声音,刚出炉的烧饼芝麻香能飘满一条巷子,这是从听觉到嗅觉给味蕾带来的刺激,好这一口晚茶的,就直奔烧饼店去了。
下的阳春面,擀皮压面都是手工操作。将和好醒透的面放在低案板上,一个师傅用杠子不断压面,又叫跳面,反复压揉,使面更加筋道,下锅不糊。阳春面佐料有三鲜,即虾籽、荤油、葱花,自然也少不了酱油、胡椒。又分干拌、半汤、宽汤三种,亦可一半面条、一半馄饨,称为饺面。徐大妈负责下面条,来人要“干拌”还是“带汤”,她都做到心里有数,看人“兑”汤。
建国初一只烧饼二分钱,一碗阳春面八分钱,饺面一角五。这家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因物美价廉而食客盈门。光临的有官吏,更多的是平头百姓。我家祖辈、父辈曾住熙和巷“二招”后身,他们与许多高邮人一样,阳春面、烧饼、豆浆、油条是情有独钟的早茶。我的老父亲就爱了一辈子,吃完后再品一杯龙井,一整天都惬意舒坦。“东来”的烧饼还远销城郊,如十里尖、宋大庄。高邮人作兴给坐月子的产妇“送汤”,买30个草炉烧饼,加上家养的老母鸡,让产妇补补身体。小儿偶发高烧,用老母鸡汤,加一只草炉烧饼、一勺猪油,出一身汗就退热。
“东来”有别其它的店,就是它还紧扣节令,推出地方顾客喜爱的时令食品。
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徐大妈约几位帮手,在家裹粽子,菱形的,小脚形的,一个粽子5分钱。端午前夕,总是销售一空。
中秋节当令食物是月饼,中秋前后也是烧饼店的旺季。为何?高邮人爱吃烧饼夹月饼。热烧饼夹着传统百果、芝麻或五仁的月饼,口感酥松,甜而不腻,别有滋味。所以,买烧饼的能排起长队等候。卖家异常忙碌,收入也可观。
接着忙制重阳糕。徐大妈请玉带河边唐家代舂米粉。米粉先晒几天,请来帮手制作重阳糕。揉面,放在模具里成形,反过来放在笼上蒸。笼比蒸包子的笼大点,一笼排列整齐方形重阳糕,出锅后插一面小红旗,图个吉祥。
冬至、正月初一、元宵节,都要吃汤圆。“东来”的汤圆馅心有猪油丁馅、台酥麻饼糖馅、荠菜肉丁馅,任顾客挑选。贾家、马家,还有焦家巷、百岁巷的大户人家,家有佣人,也来定做各式汤圆几十甚至上百只,这样徐大妈与帮手要披星戴月好些晚上。
中市口曾为市中心,“东来”安排人春节期间在此设摊卖春卷,正月初二就开张,直到元宵节,两个星期,收入颇丰。过年,还供应红糖糕,面做的,极松软,上嵌红枣,是全家团聚的象征。
少年吃得苦中苦,成人成才必有用。徐志连读初中时,每天早晨4点半,就起床帮家里干活了。开炉子、点火、烧炭,然后擀面、压面,直至压出面条。当机器口吐出白花花的面条时,还要眼明手快,及时扯断,有序堆集在匾子里,好让妈妈下面。忙完再迎着东方红日到校上学。日积月累,徐志连练就了一身健壮的肌肉。他是高邮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四位参军者之一。后从军工厂厂长位置退休,现年87岁,定居在宁波,多年不回邮了。我和几位老同学邀请他有空回来聚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