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孔子何时学《易》

2024-02-01 18:30:43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看到这个题目,方家不免发笑,说,这还是个问题吗,《史记·孔子世家》不是说得很清楚?

是的,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确实对孔子学《易》作了记述: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司马迁说,孔子晚年喜欢研习《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卦》《文言》等。孔子学习《周易》非常刻苦,曾经多次把编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孔子还说:“如果可以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作更充分的掌握理解。”

从司马迁的这段文字中,我们获取了四点信息:孔子晚年研习《周易》;孔子对《周易》的彖、系等做了详细解释;孔子学习《周易》非常用功刻苦;孔子感到自己研习《周易》太晚了,因而发出“假我数年”的感叹。

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作古三百多年,司马迁所作《史记·孔子世家》的不少内容来源于《论语》。

事实也正是如此,《论语》里也有孔子学习《周易》的记载。

《论语·述而第七》这样记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比较《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论语》的记述不仅非常简单,而且有明显差异。司马迁只说孔子“晚而喜易”,没有出现具体的时间,而《论语》中出现了“五十”。两文引用孔子话语的内容也有不同。

从《述而第七》的这段文义来看,似乎孔子五十岁前就学习《周易》了,而且预感到自己活不到五十岁——“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事实上,孔子活了七十三年。

那么,孔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周易》,对于《述而第七》这段又作何解释?这成了问题。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无论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还是金良年先生翻译的《四书章句集注》,对于“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翻译,大致都是“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研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幸好金良年先生在翻译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时,保留了朱熹的原注。

我们来看看朱熹对《述而第七》这段文字是如何注解的。

朱熹说:“盖加、假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近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而无疑也。”

朱熹的注解辨析了两个字,一是加应该是假,二是五十应是卒,因为竖排而把一个字看成了两个字,这方面的例子是有的。王念孙在考证《触詟说赵太后》时,就认为“詟”是“龙言”两个字,应该是《触龙言说赵太后》,后来出土的竹简证明,王念孙的考证是正确的。

再回到朱熹的注解上来,按照朱熹的说法,应该翻译成“上天假我几年,让我完成(卒是完成的意思)对《周易》的研习,那么,我对《周易》的掌握理解就不会出现大的过错了”。“无大过”,不是指孔子的行为处事,而是指对《周易》的研习。

这样的解释,也正与司马迁的“彬彬”相合。

我们想想,司马迁为什么不完全采用《述而第七》这段文字,他显然是发现了其中的讹错。

近代大儒辜鸿铭先生在《辜鸿铭讲论语》中,对于《述而第七》这一章的解读,直接回避了“五十”,而翻译成“如果我可以多活几年,去完成对《周易》的研究,那么在我的人生中便不会有什么比较大的遗憾了”。

辜之说与司马迁所说的不同在于对“无大过矣”的解读。辜突出孔子的人生境界追求,司马迁突出孔子对《周易》的把握理解。大多数《论语》研究专家都与辜之说一致,但我以为,两种解读都不妨害文义的表达。

《易》乃群经之首,百科全书,其玄奥艰深非常人能解,圣人孔子在研习过程中发出“假我数年”的感慨,以及穷理尽义中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情理之中的。

至此,我们可以说,孔子研习《周易》的时间应该是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之后。

有人势必要说,既然知道“五十”之误,为什么不改过来呢?是的,不论哪个版本都保留了“五十”。修改经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尽量保留经典的原貌也是经典传承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囫囵吞枣,大而化之,而要贯通全书,多方探求,用心体悟。正如程颐在谈到自己学习《论语》的体会时说:“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颐告诉我们,在学习《论语》时要“求”“味”“思”,还要平心静气、从容不迫,对疑难问题不轻易下结论,细细揣摩,这样才能与圣人进行心灵交流,而领悟圣意。这不正是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应取的方法和态度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