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19:13:21 作者:□ 翁敏 来源:今日高邮
电影《推拿》改编自毕飞宇所著同名小说,由国内著名导演娄烨执导。此片于2014年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故事发生在南京一家叫“沙宗琪”的盲人推拿中心,这里盲人技师们的日常说得上是波澜不惊,但随着王大夫和未婚妻小孔的到来,故事走向开始转变,“沙宗琪”的平静生活由此颠覆。
电影《推拿》里众多鲜活的人物中,沙复明、王大夫、小马、张一光,这四位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沙复明,是“沙宗琪”的老板。他在成为老板之前的打工岁月里,曾遭到盲人同行的嫉妒与排挤。好在沙复明具有更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打工时苦练英语和日语。一旦有外宾来做推拿,只有沙复明敢跟他们交流。终于,沙复明攒够了创业资金,辞职回南京,和朋友张宗琪在南京一起开了这家推拿中心。电影中有一段情节是沙复明向相亲对象介绍自己:“光复的复,光明的光。”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光明和尊严的渴求,也有对憧憬着能够步入主流社会群体的外在隐喻。他就这样在灰暗的人生隧道里,不放弃地朝心中光明的未来行进。
其次是王大夫。他珍视亲情爱情,追求事业,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推拿店。为了自己与爱人的未来,他勤勤恳恳工作,努力攒钱。当弟弟欠债不还,债主转而逼迫王大夫时,平日里温润甚至有点怯懦的他,选择拿起菜刀伤害自己来捍卫权益与梦想中的未来生活。影片结尾,他和小孔两人回到深圳,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仍在继续。
第三个是这家推拿中心的店员之一——小马。他是后天失明,在医院治疗期间自杀未遂,便顺着日子活了下去,学习盲文和推拿,继而来到沙复明推拿中心。随着小孔的到来,小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可是身为王大夫未婚妻的小孔终究不可能回应小马的这份情感。遭受情感打击后,小马在张一光的“鼓励”下,来到了洗头房并由此遇见了另一个女人——小蛮。正是小蛮的出现,小马才真正明白爱与责任,这可以从影片在最后给到小马的镜头中看出。那一刻四周一片昏暗,只有一束灯光直射小马,镜头经过模糊处理,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小马尚显稚嫩的面庞,其无助、弱小、无人可依,展现得淋漓尽致。好在小马靠着对小蛮的爱振作起来,镜头拉近,他的脸上渐渐绽开笑容,起身往前走去。不用多说,小蛮就是他的终点。如果说围绕在小马周围的黑暗代表着盲人眼中的世界,那么中间的一丝光明则预示着小马那颗重又充满希冀的心。看啊,他再次前进了。
最后是张一光,这个本是健全的人在一场矿难中彻底失去了光明,却是所有人中最积极乐观的。在推拿店时,他会在晚上休息时打快板,开点小玩笑来活跃王大夫与小孔刚来时的尴尬气氛。即使是后来推拿店关闭了,回去老家的矿上,他也用力地、积极地活着。
无论哪一个人物的出场,我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既往人生的悲伤与忧郁,在生活给予他们本身的不幸之外,又加给他们另外一层伤痕。这个世界对拥有光明的健全人来说,是真实的、色彩鲜明的。而对于盲人们来说,却是混沌模糊的。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富有视觉冲击力,无论是小马在医院自杀的情节还是王大夫被逼迫还债时自残的场景,画面都突出表现了浓重的红,让沉重压抑的氛围弥散整个荧幕,令观众体会到弱势群体在残酷的现实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生存的艰难与辛酸。可是,残酷现实条件并没有让这群边缘人物做出妥协,相比于放弃,他们选择坚强地努力生长。鲜活的生命与热烈的灵魂撞击出肆意的火花,他们执着地追求生命中的美好,即使身处黑暗,也涌动着旺盛生命力,在黑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身为健康人,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盲人的生活困境,但是电影《推拿》为我们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盲人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有美好感人的爱情,有相互关照的温情,也有为了生存的激烈竞争与倾轧。面对无可更改的黑暗世界,他们吞咽下生活的苦,为幸福而努力拼搏,积攒力量,最终向阳而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