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17:48:34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二十四节气,小时只是听大人说,零零碎碎晓得一些,还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那是和“一日之计在于晨”连在一起说的。做了知青,懂得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真实涵义。“春雨惊春清谷雨”,立春起,谷雨毕,三个月的春天,是一年生计的开始,与其相应的农活很多,许多劳动场景,烙在脑中。
那些年,农村的田地只要不是大雪覆盖,河面只要不被封冻,农民就不会闲着,即使滴水成冰,也还要撑船罱泥。年后,立春即至。农民有言:立了春,赤脚奔。是说,春季到了,要赤脚下田了。而真正的春天,是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为标志的。天还冷着,小麦正欲返青,稀疏的半黄半绿的麦叶还没能盖全黑土地,渠边河边的柳树才有绿意,田间还是一片萧瑟。这时的主要农活,就是把积累了一个冬季的河泥挑进麦田,给准备返青的冬小麦施肥。人们用散发出淡淡腥臭味的河泥召唤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麦苗,这是农人与田地的约定,是农人对麦苗的承诺,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实践。田边彩旗猎猎响,挑肥担子连成串。哪里有麦田,那里就有欢声笑语。姑娘们还没舍得脱去过年时花红柳绿般的新装,裹着彩色的头巾,挑着河泥担子,风摆柳般穿行在麦田间。这是春节后农村大地如火如荼的劳动景象。
河泥挑过了,便要铲墒。这是要疏通墒沟,便于灌排水。农谚说: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拔节前后的麦子尤怕渍涝。经过一冬的墒沟,里面的泥土疙瘩要铲清,这是麦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墒有多长,麦产量就有多高”,强调了墒情的重要。所有的墒沟人工挖出,所有的墒沟要铲净理清,都离不开这把锹。大队支书要我用石灰水在墙上刷标语,其中一条便是“一把大锹绘新图”。大锹作笔、田地为纸,言简意赅,乐观,豪迈,夸张,文雅,充满着农人对丰收的美好愿望。至农历四月底,金色的麦浪滚滚,人们似乎嗅着了阵阵麦香,随之欲来的便是“五月人倍忙”的麦田抢收与秧田抢种。当然,“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实践中更有着充满仪式感的“清明浸种,谷雨下秧”。
清明,浸种。农民将稻种盛进箩筐,在河里淘清,在温水中掺些农药,浸入稻种,拌匀,浸泡。捞出用窝积屯好,保持恰当的温度。几天后,湿润的稻粒冒出了雪白闪亮的嫩芽。稻子发芽了,农人的心里松了口气。田里,做秧池的劳作一刻未闲。秋后,留做秧池的田块不再长什么,搁置休养,蓄势待发。此时,翻耕开来晒个太阳,放水泡软,作烂,一个土疙瘩也不能有,加入底肥,用锹修成一条条宽1.5米左右的长块,放水齐平,浇上一层薄薄的河泥浆,像给秧池铺了一层悠悠的泥油,等待下秧。
谷雨,下秧。下秧是很庄重的。秧池周边彩旗飘飘。老农们用小箩筐装着冒了芽的稻谷,左臂挽着,右手轻轻抓起芽稻,小心而均匀地撒在每一寸秧池的泥浆上。芽稻粒粒落下,黑泥土,黄稻粒,嫩白芽,一粒粒,分明透彻。秧池面上铺满了茸茸的芽稻儿,雪白的嫩芽那么惹眼,得用戽锨背轻轻地贴着芽稻抹一下,让悠悠的泥浆轻轻盖上芽稻,飞来飞去的鸟儿们就见不着稻粒啦。这要很细心,急不得,急了,芽稻会驮在一起。用戽锨背抹过,稻粒儿不见了,稻芽儿在泥浆上翘着,人的心里就有了一种柔柔的感觉。再在秧池面上撒一层草木灰。草木灰既是肥,又遮挡保护了躺在泥浆里的芽稻。芽稻儿躺在温润的秧池里,盖着柔软的泥浆和草灰,该是很舒服的。这时的秧池,你看,就是一块块灰黛色的毯子平铺在亮晶晶的水面上。可不能下雨,雨水会打落芽尖儿上的草泥灰,鸟儿就又来啦。不用几天,这片片灰黛就成了片片黄绿的毛毯,细细的叶尖儿嫩绿嫩绿的,让人欢喜。这嫩绿的芽儿带着希望,是从人的心里冒出来的。
这嫩绿的稻秧长到一拃长,就该插秧了,不过,那可是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第二句“夏满芒夏小大暑”之时的事儿了……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农业技术猛进,现在的小麦单产就有八百斤(以前难过三百),小麦割、收一条龙,水稻栽培方式多样。期盼富裕的农民,摆脱了农田的羁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