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垃圾桶的变迁

2024-02-26 17:48:57    作者:□ 潘万宝    来源:今日高邮

垃圾桶,曾经是脏、臭的代名词。过去,人人避而远之,我却与之打交道七年,见证了它一步步的变迁。

本来,我是一个公安局法制科长,整天审核案件卷宗,大都室内工作,几乎不见风雨。可能是我有十几年基层执法经验和七年法制科长经历,2007年7月,我被提拔到刚组建两个月的城市管理局当副局长,协助局长分管执法管理工作。

到了城管局,经常跟随市领导和局长们走上市区的大街小巷,检查指导市容环卫工作,从未关注过的垃圾投放问题开始进入我的视线。

那时,城区道路上还没有垃圾桶。大街小巷道路两侧、拐弯抹角处,分布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用水泥、砖块砌成的垃圾池。居民在上班或外出有事时,手拎着五颜六色的各式垃圾袋,在经过离家不远的垃圾池时,随手一抛,垃圾应声落池,垃圾和渗滤液四下飞沾。每到夏天,垃圾池及周边,苍蝇飞舞,臭气熏天。环卫工人拉着一辆加帮的板车,用扬锹一下下子将垃圾装进板车,板车上垃圾逐渐堆成了小山,板车四周缝隙里渗滤液“滴滴嗒嗒”滴向地面,在板车四周画上了一个黑色的长方形图案。装完垃圾,环卫工人用双臂抱住板车的两个大把,用身体死劲向下一压,大把向下,搁在地上的一头离开地面。环卫工人身体前倾,双腿用力向后蹬踏,慢慢地板车走动起来。随着板车前行,洒下一路的垃圾渗滤液,随即一股难闻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散开来。路过的行人有的捂住鼻子,有的屏住呼吸,快速通过。

从2008年开始,城管局的环卫部门开始逐步拆除路边的垃圾池。在原有的位置摆放上蓝色、黑色的垃圾桶。

垃圾桶位置不是随便能摆的,那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事。人人都希望垃圾桶离自己近一点(便于丢垃圾),但又不让摆放在自家门前。不要说在新位置摆放,就是在原有垃圾池位置摆放,都要遭受阻挠。鸡嘴说成了鸭嘴,终于全城的垃圾桶摆放完毕。

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早上我们到路上巡查垃圾投放情况,结果让我们哭笑不得,垃圾桶里垃圾不多,垃圾桶四周却堆满了垃圾。细细观察发现,人们还是习惯扔垃圾,而不是丢垃圾,往往是离垃圾桶一两米左右就向垃圾桶一扔。由于垃圾桶开口比垃圾池小了很多,多年练成的准确度不够用了。结果垃圾越堆范围越大,人离垃圾桶更远的地方扔,越扔准度越差。个别部位,垃圾几乎把垃圾桶淹没。更有甚者,有人把还未熄灭的蜂窝煤丢进垃圾桶,导致好好的垃圾桶被烧通、烧瘫。

怎么办?一个垃圾投放点处站一个手拿扬锹的环卫工人,一面不停地劝导,一面把仍不听劝导而继续扔在地面的垃圾清理到垃圾桶里。就这样,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劝导管理,垃圾乱扔的情况慢慢杜绝了。

随着“四城同创”活动的推进,特别是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要求很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垃圾桶要盖上盖子。这简单!一天时间,全城的垃圾桶都装上了拆卸后丢在仓库里的盖子(垃圾桶本来是有盖子的)。

第二天早上上路巡查,发现有的垃圾桶盖子盖着,盖子上和垃圾桶周围摆满了垃圾,掀开盖子,桶内只有少量垃圾。原来,干净的盖子开始还有人用手拉开投放,过不久,垃圾弄脏了盖子把手,后来人嫌脏,就不再拉开盖子,垃圾也丢在了盖子和地面上。

怎么办?老办法,派人骑脚踏三轮车巡查,车上放上一桶水,外加刷子、抹布,哪个桶脏了就擦一下。就因为这个举措,市民可能看环卫工人太辛苦,不忍心再乱扔垃圾了。

2009年我又调回公安局,担任交警大队大队长。城区交通安全顺畅成了我的关注课题。平时在城区巡查交通秩序,有时坐车,有时骑车,发现有垃圾桶的地方在上下班高峰期就会拥堵。人们经过摆放在路边的垃圾桶时,都要离开垃圾桶向路中间靠一点,本来垃圾桶就已经占去路面近一米,人们再让开一点,此处有效路面就等于被挤占了一米多,哪能不堵?加上垃圾渗滤液流在地面,冬天结冰,时有人被滑倒。

2013年,我又被调回城管局担任局长。到任不久,就带领大家先试点,在路边,把人行道或绿化带上劈出一块位置,大小与两到三个垃圾桶占地相等,将地面下沉,比道路凹下去一点,再做起窨

井,联通到下水道。这样垃圾桶摆进这个凹进去的小港湾,既不占路面影响通行,垃圾渗滤液又不再流向路面。试点成功后,我们向政府申请拨付专项资金,在资金到位后,全城垃圾摆放点改造项目很快就完成,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再后来,城市精细化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垃圾投放点的升级换代开始实施。为了宣传垃圾分类,更是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市政府拨出专款,城管部门组织实施,在垃圾桶摆放点建设漂亮的宣传专栏,上方建有雨棚和太阳能板,既可以避雨,又可以在晚上为宣传栏提供照明,还对垃圾投放点进行了美化。

这几年,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全面推行,智能漂亮的分类收集垃圾箱进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宣传也是随处可见,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管理人员的宣传引导还没有跟上,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的路艰难、漫长。只要像过去那样全力以赴、坚持不懈,我相信,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一定会养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