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荠菜

2024-03-07 18:57:52    作者:□ 陈红梅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冬至前,一场大雪过后,严重的低温,菜地里的青菜、萝卜、药芹等许多菜都冻死或冻坏了。那天阳光甚好,但气温较低,我与朋友去老家破冰钓鱼,看到家前屋后(老房子没有人居住)的地上有一棵棵荠菜,叶子略黄,甚至有些枯,但是黄中泛绿。它们匍匐于地,很有精神。有的甚至开出了小花,在寒风中昂首挺立。趁着给鱼“打窝”的时间,我去挑荠菜,很快就挑了一方便袋。至傍晚,虽没有钓着鱼,倒也没有空手归,甚是欣慰。

看似有些枯黄的荠菜,在开水锅里一“走”,碧绿碧绿的,散发着一股清香。第二天中午,一顿荠菜饺子,全家欢喜。

荠菜鲜嫩清香,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维生素C等,促进胃肠蠕动、降血压、凉血止血。大人小孩都爱吃,尤其是在春节前后,荠菜春卷、荠菜包子、咸肉荠菜大圆子、荠菜水饺……备受欢迎。

说到荠菜,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曾经给我做的凉拌荠菜,那次是她特地为我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深秋,我上师范二年级,周末回家(那时交通不便,一学期最多回家两三次),母亲在自家菜地上挑来几棵又大又肥、又嫩又绿的野荠菜。她说好几天前就看到了,没舍得挑,就等着我回来,挑给我吃。母亲将荠菜洗净、焯水、切碎,拌上盐糖味精,最后淋上麻油,那个香啊!母亲笑着看我将一小盘吃光。

后来,我才知道荠菜不止我喜爱,自古以来它就深受文人的厚爱。苏轼在贬官外放时,“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用荠菜、黄豆、粳米一起煮成粥,称为“东坡羹”,还夸它“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据说陆游也亲手做过这种东坡羹:“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

正月十三上灯这天家家户户都吃圆子。我母亲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她特别讲究仪式感。逢年过节,该有的仪式,都必须有,哪怕再忙,哪怕再穷。从我记事起,正月十三我们家必吃汤圆,汤圆的馅必须是荠菜咸肉。腊月里腌咸肉的时候,母亲就计划好了,哪一块是二十四过小年吃的,哪一块是三十早上的杀馋肉,哪一块是三十晚上吃的,哪一块是办年饭吃的,哪一块是十三包大圆子的……荠菜提前两三天就挑好了。十三那天饭一吃,母亲就忙着包大圆子了。

如今母亲早已不在,十三上灯吃大圆子的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只是不一定是野荠菜馅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包的,很难有曾经的味道。今年十三之前,我抽空去了一趟老家,专门去挑荠菜,回来包了一顿咸肉荠菜大圆子。又白又胖的大圆子,咬上一口,绿油油的荠菜、暗红色的咸肉丁,喷香!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