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家的芦苇荡

2024-03-11 18:56:02    作者:□ 赵旭东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老家在高邮东北乡,那个小村庄的名字叫“马饮荡”。村子向西是“高田”区,向东便是“低田(沤田)”区了。低田,多是和芦苇荡区有着联系的。马饮荡周边很多地名带有“荡”字:东荡、通荡、施荡、白马荡、东胜荡、邓家荡……荡区向东、向北与司徒、横泾、平胜、周巷、川青、临泽的荡区相连,绵延几十里,面积数以百平方公里计。荡区,非水即荡,荡里长着茂密的芦苇,放眼望去,好一派河汊纵横、碧水泱泱、荡滩成片、芦苇苍苍的水乡风光。

还是童年、少年的时代,家乡的水,家乡的荡,家乡荡滩上的芦苇,在我的心中留下了许多难忘而又美好的印象。

春天,嫩绿新生,暖阳高照。那时,放学之后,我们小学生是没有家庭作业的,自由自在,轻轻松松。打猪草、剐旱草,是学生家长布置的“课外劳动作业”。一群孩子,在平坦松软的荡滩上,像多彩的小蝴蝶、多姿的小燕子一样,追逐着、奔跑着、翻滚着,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采撷异彩纷呈的无名小花。太阳快要落山,晚霞染红了西天,猪草已经打得差不多满满一篮子,可以回家了。篮子还没满的话,我们会用树枝撑起下面的空间,避开父母的眼睛,挎在身体的外侧,偷偷将半篮子猪草倒入猪圈。

春夏之交的季节,荡滩上迷人的绿色,层次分明地向天际延展,一片生机盎然。近水的滩涂,随着水位的变化,生长着水草,或宜水宜旱的杂草。平缓的滩地上,青草凭借充足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长势茂盛。这片荡滩,也是牛儿最喜爱啃青觅食的天然牧场。那段时期,我们男孩子放学以后,三五成群,变身为生产队里的放牛郎。水乡放牛,自有水乡的特色。不似草原上的牧马人那样彪悍,手持套马杆,骑着马儿放牛羊,奔驰在大草原上;而我们放牛却是悠悠然、怡怡然——带上小人书,骑在牛背上,手里抓着缰绳,牵着牛鼻子,吆喝着“吁……吁……”,驱赶牛儿去水丰草肥的荡滩,让大水牛啃食新长出来的鲜嫩青草。牛儿吃饱了,又在荡滩边上的河里喝足了水,我们沐浴和煦的晚风,身披落日的余晖,唱着白天老师刚刚教我们的儿歌,踏上牧归的路……

夏季,雷雨交加,近水的荡滩被雨水淹没,鲢鱼选择在夜间逆游到浅滩交配。庄上会取鱼的大哥哥们不失时机地携带鱼罩、背篓、大手电筒,去荡滩罩鱼。我们十一二岁的男孩们也跟去凑热闹。凌晨,分得两三条鱼的战利品,湿着全身凯旋。

向着荡滩更远处几百米看去,则是芦苇生长的地方。太阳照射下,绿油油、光灿灿的芦苇似一道屏障,无边无际,莽莽苍苍。这里的苇叶形宽叶长、鲜嫩清香,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当端午节临近,打粽箬总是我们学生小哥创收的选择。在密密的芦苇丛中,掰下芦苇最顶端的两三片新叶,一把一把,一捆一捆,积少成多。一个“粽箬季”,能卖二十多块钱。二十多块钱,在五十多年前,那是我们高中学生一个学期的伙食费。所以,每每说到端午,说到粽子,说到粽箬,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深秋、初冬,芦苇经历了风吹霜侵,颜色从深绿渐渐变成了枯黄。芦花开了,如梦如幻,从淡灰渐渐变成了浅褐。初冬的芦苇荡,满目金黄。在离我们马饮荡更远处的白马荡,有我们生产队的一块四十多亩芦苇田的“飞地”。冬日的某一天,天气晴朗,生产队组织全体男女劳力,集中所有船只,去那块飞地收割芦柴。那一年,我高中毕业了,也参加了这次浩浩荡荡的统一行动。当天晚上,船队将芦柴顺利运回到生产队的场头,生产队连夜将收回来的芦柴分到各家各户。社员们有的精选好的芦柴用于编芦席、打芦帘卖钱,或留作自家砌房造屋用;次一点的留作柴草。也有社员直接将芦柴在吴堡集市上变现。

老家的芦苇荡,春夏秋冬,变换着五光十色的景象。老家的芦苇荡,在我的心底,是悠长、唯美的回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