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18:56:47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常在大运河和高邮湖边行走,感受水天一色的壮观。芦苇是最普通的水生植物,春天时吐着嫩绿,夏天时高大飘逸,秋天时芦花纷飞,冬天则是沧桑而执着。
我喜欢芦苇,它四季的形象都很美丽。芦苇无须特别的呵护,和那些温室的花朵相比,它似乎就像一个放养的孩子,散发着健康和活力。尤其是冬天的芦苇,成为湖边独特的风景。
秋凉的时候,芦苇已渐渐发黄了,但芦秆仍然很有力量。秋风很猛,芦苇如浪起伏,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芦花有的似雪,让人怜爱。更多的则是黄竭色,一团一团的,紧紧地挨着,远看像是芦苇尖上落满了飞鸟。湖边高大的芦苇,朴实沉静,默默地映衬着湖上的风景。人们更多地是赞美湖上的风帆。一叶风帆,泊于云天之下,便使得湖面灵动起来。那是湖上活力的象征。而对于芦苇,人们似乎有点忽略。其实,芦苇于湖何尝不是如此?一根或数根芦苇,也会立刻使湖岸鲜活起来。冬天的时候,湖岸回归朴素。那些花红柳绿已经远去,只剩下一些树木和芦苇。芦苇满身金黄,更像一位忠诚善良的卫士,执着地不肯离去。我顿觉芦苇的可贵。
我沿着湖岸行走,寻找着芦苇的身影。芦苇很普通,并不是人们刻意栽种的。只要有水、有土壤,芦苇总能自由自在地生长。或几棵,或几簇,或成片,成为装点水乡的野趣和风景。我放眼望去,远处有一大片芦苇,密密地挨着,犹如散落在水边的云朵,颇为醒目。芦苇高大严整,还在释放浓浓秋意,使我在寒风中心头一暖。芦苇一簇一簇的,似乎在风中热烈地交谈着。它们从容淡定,并不因为寒冬的到来而垂头丧气。即使远离簇群的一根或两根芦苇,也是迎风独立,卓尔不俗。
芦苇当然不是观赏植物,初冬时节,大片芦苇被收割,只留下短短的芦根。湖岸显得清冷寂寥,湖边风景也开始单调起来了。大多数花儿凋谢,落叶满地,就连明清运河故道上的绿草也日益枯黄。寒冬改变了湖岸的风景。
那些没被收割的芦苇还在。人们似乎特意留下一些芦苇供游人观赏。冬季的风是很厉害的,吹落了诗意,吹枯了绿枝,就连邗沟烟柳的柳叶都已飘尽。芦苇当然也变得金黄起来。尽管绿意褪尽,但芦秆依然硬朗。我甚至觉得每一片芦叶都在向天空微笑。每当夕阳西下的黄昏,看着这不卑不亢的芦苇,我会生出无限的感慨。芦苇是河岸湖岸坚定的守护者。
下雨了,芦苇丛中传来沙沙的雨声。淋湿了芦苇,芦花紧粘。雨水顺秆而下,直至泥土。芦苇随风摇荡,但绝不蜷曲,始终挺立在水边,很有艺术范儿。在芦苇丛深处,有许多避雨的鸟雀。
下雪了,雪花飘落在芦絮上,成为银色的冬花。雪满湖岸,芦苇似乎隐身在银色的世界。我知道,芦苇只是沉默,风霜冰雪并不能终结它的梦想。它的可贵在于固有的坚韧。雪后初霁,阳光普照,我们看到的仍是黄灿灿的芦苇。
我喜欢冬天的芦苇,赞美它的朴素无华。虽然绿意渐失,但始终屹立在水边,心中梦想依然随风飘荡。芦花或许可以渐少,但作为花的姿态,芦絮依然高悬。无惧严寒,无惧凋零。芦苇可以被折断,但不会自残;可以被收割,却发挥着应有效用;也可以被工艺化,成为某种艺术品,但始终葆有特有的品格。
我喜欢在冬日的暖阳下看芦苇,透过芦絮,是蓝天白云,是冬季的装点。站在湖边,一方面感受到湖水的浩淼,同时又因为有芦苇的坚守,冬天变得美好。
我喜欢冬天的芦苇,还因为它的顽强生命力。我从未听说过芦苇会被冻死。尽管不免也会有一定的枯萎,但芦秆依旧根扎泥土。也许,河流会被冻结,浪花也会凝结,芦苇却冻而不僵,它会一直挺立着。芦苇可以随风晃动,但不会趴下,更不会被狂风连根拔起。它在平淡中蓄势,期待着那第一波春风。那时,它会迅速苏醒,并重新绽放春色,继续灿烂。
冬天的芦苇,在我眼里就是一位勇士,朴素执着,坚韧不拔。其实,芦苇的形象不仅具有多样性,内涵也十分丰富。在遥远的先秦时代,人们就注意了芦苇的独特,并且用它来代表纯洁的爱情,赋予其美妙的含义。它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作蒹葭。先秦《国风·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的蒹葭,就是河岸的芦苇,飘逸美丽,是动人的美女。
我看到的仅仅是冬天的芦苇,远非它的全部。由此可知,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我们能够仅从一个角度去感知,就已经觉得十分美妙了。
冬天的芦苇当然不是那样的简单。冬天里也不仅仅只有芦苇。芦苇也不仅仅只有冬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