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清 明

2024-04-01 18:27:12    作者:□ 濮颖    来源:今日高邮

早樱花开,离清明就不远了。清明,既是节气也是假期。此际莺飞草长,万物生发,气清景明。

清明前后风大,虽说吹面不寒,但是强而有力。母亲常说“春风裂石头”。温软却不失刚毅。于是,清明便一样有了一种别样的侠骨柔情。

小时候,每年到这个季节,我总会抱有小恙。看着如烟弱柳,小小年纪竟会生出些惆怅的情绪。以至于到现在,总比常人容易悲春伤秋,善感而多情。

每年的清明,最重要的事情是扫墓。外公,祖父与祖母,以及故去的亲人。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去老家了。那些已经开始慢慢缩水的村庄,将会在大型的机械中彻底消失,连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和一望无垠的麦田。没有了“暧暧远人村”,再不见“依依墟里烟”。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祖先的踪迹与后人的脚印。明年的清明,我们将不再在故乡的某一处停留,用随手采撷的野花放在祖辈庄严又不失亲切的名号之下,在苍翠茂密的松柏丛中与他们交流。告诉他们,我们很好,日子如常,明年再来。

前几天梦见我的祖母了,一身褐衣,拎着一篮菜蔬,一如当年。“三月三,荠菜花开赛牡丹。”祖母的菜地上,密匝匝的荠菜开花了,像下了一层厚厚的霜。桃花开了,李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一场春雨,落红无数,绿色便深了一层。小姨打电话来,清明这天回来给外公上坟。外公离开我们整整四十五年。外婆哭坏了眼睛,哭断了肝肠,每年清明,却坚持不去外公的墓地。有一次,我悄悄地问外婆为什么不去,她摇摇头:“他不认得我了。”轻风吹过外婆满头的白发,吹红了外婆早已昏花的双眼。我的外婆,在清明前后,显得格外局促不安。唯有确定了祭扫的日子后,她才能拄起拐杖,走出院门。笃笃的声音敲击在水泥地面上,一声一声,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前些日子,家里人都在讨论祖父母将来的安置处。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呆在老家了。他们可能会被安放在某一处公墓,再不见熟悉的流水和日常的炊烟。他们的后人们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看过他们再回到老家看一看。坐在某个人家的门口,喝杯茶,抽支烟,看着母鸡在庭前悠闲地踱步,聊着今年的收成,说着各自的家事。从车里拿出牛奶与水果,又拿进蔬菜与鸡蛋。熟悉的乡音里连续了几代人的故事,祖父母在远处静静地听着。云淡淡的,小河的水潺潺。今年的清明假期,孩子们因忙于学业与工作回不来,但是选择了在前个星期祭拜了祖先。

每年的清明,全家祭祀,孩子也从不缺席。这不是迷信,这是对离去亲人的感激和怀念,是与亲人的对话,是灵性的自发,也是情感的延伸,这里饱含了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上代传下世”,莫过于此。

今天下午,很多学生已经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祭扫烈士陵园。这便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与启示,更是希望与信念。国如此,家亦如此。过几日,便是清明。风和日暖,桃李芬芳,春潮灿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