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再 话 泰 山 庙

2024-04-25 19:32:33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1990版《高邮县志》:“文游台位于高邮县城东北角的土山(又称东山)上,土山相对高度约35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道士李守坚在其上始建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依照《高邮县志》的记载,文游台的前身就是泰山庙。笔者疑惑,曾作《闲话泰山庙》一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在看来,当年的探究尚显粗疏。故再拾掇旧文,并求教于方家。

《高邮县志》:“泰山庙,又名东岳行宫。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道士李守坚建,明清多次重修。前后5进,有庙田500多亩。庙内设泰山王偶像,有东宫、西宫娘娘。大殿西设32司,均为泥塑神鬼像。日伪时期庙被拆掉。”

雍正《高邮州志》卷六,东岳行宫,“在州治北新城小东门外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道士李守坚建。吴元年(1367),道士邵惟仁;明洪武三十年(1397),道士葛日辉;宣德七年(1432),道士王日昭;正统八年(1443),道士吕崇德增修。嘉靖四十五年(1566),耆民夏新重修。国朝顺治十二年(1655),孙乡贤兆祥捐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吴封君邦义重修正殿、后楼。”嘉庆《高邮州志》卷一:“乾隆二十四年(1759),僧大悟重建山门、仪门、川堂,东西厢楼。”道光《高邮州志》卷二:“泰山庙,道光十六年(1836),邑人吴旅闲等重修。”光绪《高邮州志》卷一:“泰山庙,同治三年(1864),总镇黄开榜、知州马鸿翔倡捐兴修。复饬谕邑人郭天祥为总董,在州境城乡各处劝捐修理,阅三年始成。”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三:“宣统元年(1909),静生重建(殿东文昌阁);二年三月,前楼上下及戏台尽毁。邑绅会议通算庙田六百余亩,收租变价积聚,并广行劝募为建筑费,归王喻贤经理。六载乃复旧观。”

《高邮地名史话》载,明清时期的泰山庙,占地约百亩,其正门在现在文游台石牌坊前二十余米处(即大转盘中的高杆灯脚下)。计有建筑前后五进,大门到澄子河边口。

1938年秋天,侵华日军占领高邮城。次年春,在东头闸口和挡军楼北边筑土城、砌碉堡,泰山庙第一、二进房子及院墙拆去。1947年初,国民党军为了筑碉堡,又将第三、四进房子拆去。第五进建筑也于解放后拆除。至此,泰山庙名存而实亡。

现在,位于文游台秦观读书台西侧的东岳庙建筑,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建筑。

《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邮军,“东岳庙,在城东三里五十步。太平兴国中建,为屋几千楹,为东淮祠庙之冠。”“文游台,在郡城东二里。”《舆地纪胜》之取材,当为南宋时期的高邮方志。就文字而言,“郡城东二里”与“城东三里五十步”,当不存在笔误的可能性。因此,宋代高邮泰山庙与文游台,在空间上东西相互并列,应系两地两物。

应武《岳庙记》,“一日,有社首聊周与其徒,凡二十九人,合辞请于郡曰:本庙基址见管,东西阔二十四丈八尺,南北深一百三十九丈。东以东墙外路为界,西以西墙外路为界。南以三门滴水至官街为界,北至竹林寺后莲花池北岸民田为界。”所谓社首,实质庙会活动的组织者。这个聊周及其门徒,对岳庙(泰山庙)的了解极为周详,其说辞本身就是一份概略的地产凭文。应武所记,应该是准确而无误的。

按梁方仲先生所列宋代尺的长度,相当于现在0.309—0.329米之间。取其较小的值,以每尺0.310米计,则泰山庙东西宽为76.88米,南北长为430.90米,合计面积约33000平方米。《纪胜》称泰山庙“为屋几千楹”,虽显夸张,但有其现实的基础。明清时期的泰山庙,自古四贤祠前缘起,南至大转盘将近140米,仅为《岳庙记》所载的三分之一。其规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足见两者不是一回事。

《重修文游台记》载,应武为高邮军教授,“庆元戊午(1198),分教高沙,丽泽之暇,出郛郭,入郊坰,有颓基屹立草莽。质之朋从,乃文游台故址也。”《岳庙记》:“当建炎、绍兴间,干戈俶扰,戎马践蹂,两淮劫火焚荡,城寺观化为灰埃。而此庙岿然独存。”《岳庙记》乃应武受太守陈巩之请所作,记文撰写的时间断限在庆元五年(1199)左右。依应武两记所载,庆元四、五年间,文游台“颓基屹立草莽”,仅存“故址”;岳庙(泰山庙)则 “岿然独存”。可见,在同一时期,文游台是文游台,泰山庙是泰山庙,两不相干。

现在的文游台主景区,四周环濠,当是历代文游台取土垒台后留下的遗迹。在整个景区,沟濠所限,东西宽约为115米,南北长220米,以此围合而成的面积约25000平方米。

泰山庙“南以三门滴水至官街为界”,故其界址,在空间上应限在北澄子河之北。在现代地图上作一量算,以文游台北缘为起点,至泰山庙桥(北澄子河),其长度为340米,与之相比,泰山庙要向南逸出90多米;以明代建筑四贤祠南缘起量,至泰山庙桥,其长度为220米,则向南逸出210多米。故而,从整体上看,宋代泰山庙的南北跨度,远远超出了明清泰山庙与文游台南北跨度的总和,其体量也完整覆盖了明清泰山庙与文游台的主体建筑。就是说,以文游台为基准参照物,宋代泰山庙不可能处在现今的这个位址上。

再看泰山庙的四至,其北为“竹林寺后莲花池北岸”,并非文游台。隆庆《高邮州志》卷十二,竹林寺,“在州治岳庙后,寺废。寺地并井见存。”“莲花池。在东岳行宫竹林寺后。今废。”明清泰山庙紧邻文游台,二者之间根本没有“寺地并井”的存在空间。故而,竹林寺与井,不当是文游台,或在文游台上。应武在高邮军教授有年,文游台如果确在泰山庙的北侧,是不会另出心裁选表竹林寺的。《高邮县志》将宋代泰山庙与文游台混为一谈,缺少基本的依据。

综上所述,宋代高邮之泰山庙,与明清两代高邮之泰山庙,其庙址是不同的。实际上,篇首所引州志,论列泰山庙之沿革,从开禧二年(1206)至吴元年,其间存在着161年的巨大时间断层。宋代泰山庙,也就是应武所记之东岳庙,应毁于宁宗开禧边衅之后的宋金战争,或其后的宋元战争。吴元年至正统八年,所谓泰山庙的增修,实乃明人异地重建,并落实在现今的这个位置上。

州志称,泰山庙“在州治北新城小东门外街北”。小东门外街,即今高邮东大街之东延线,对应老的邮兴公路,位于澄子河北岸。

宋代泰山庙的大致位置,根据文献的记载信息,可作一大致的推测。《纪胜》,“文游台,在郡城东二里。”《宋史·舆服志》曰:“仁宗天圣五年(1027)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度:……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折算下来,宋代长度单位一步合1.55米,一里合558米。从高邮城东门(“邮驿之路”雕像)至文游台主楼,量得距离1400米左右,约合宋代的2里多,与文献记载相当契合。

“东岳庙,在城东三里五十步。”如果说文游台在“郡城东二里”是个概数,泰山庙在“城东三里五十步”,就是个确数。因为两者皆在城东,这个数据极有可能是在文游台“郡城东二里”基础上累加所得。如此,泰山庙在文游台的东面,两者相距一里五十步,大概率是个测量数据,相当可靠。依前所列,宋代一步1.55米,五十步合77.5米,加上一里558米,则一里五十步合计为635.5米。以文游台主楼为中心,以635.5米长为半径,向东作一弧线,则宋代泰山庙的位置,就在这一弧线上,对应于今天的金桥路东侧。

又,《岳庙记》载,泰山庙“南以三门滴水至官街为界”。如前所述,官街沿北澄子河一线布列。则宋代泰山庙南起北澄子河,向北430米为其北界,对应现在的泰北路一线。由于泰山庙为一东西宽近80米、南北长430米、面积达50亩的庞大建筑群,故可以论定,宋代泰山庙址就在北澄子河以北,泰北路以南;金桥路以东,周庄路以西,包括金泰小区在内的一片地域。

由于历史的湮没,宋代泰山庙、竹林寺与莲花池等地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井还在地下,也是无法移动的。倘或有朝一日,这口井得以重现天日并能够加以确认,则宋代泰山庙位置的最终定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