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16:37:00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的这条路,在我们眼里很宽,街两边平房不高,说是开拓大运河拆迁而来的居民,砌房造屋,成了一条新路,这一带的人喊成“新马路”,其实它的真名叫“支农路”,只是人们喊顺了新马路。
新马路不长,南与人民路相交,北与城北粮库、米厂、粮站所在的那条路(这条路,现在叫繁荣路)相交,那条路西端连着运河堤(扬州至淮阴的公路),东端连着水泵厂大门,路中端有座小桥,新马路的活力,显现在桥向南与人民路相交的那一段上。桥再北与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相交。这条小路,经拆迁扩建,现在叫了薇风大道。
新马路南端近人民路的一头是个菜场,这个挤在马路两边的菜场很热闹。有国营的肉案,肉案落在人行道上,上面架一塑料雨篷,买肉凭券且要排队,配卖的肉卖完,就明日请早了。卖肉师傅是全民职工,骄傲得很,一般人爱理不理的,想买点猪肝腰子肚肺大肠荤油的,得堆了笑脸迎上去。有男人捏根香烟递过去,卖肉师傅接过往耳背上一夹,问:想吃什么?有国营的豆制品专卖店,凭豆制品券买豆腐、豆干、豆腐皮和百页等。有卖时兴菜蔬的。卖菜的、买菜的,上学的、上班的,叫卖声、还价声、自行车铃声,堵在一起。挎着书包的小孩子,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好不容易转出去了,直奔学校。路旁的人民路北侧,就是新巷口小学。
那时,我奶奶每天早饭后,挽个小竹篮,崴着两只小脚上街买菜。我家在汪家巷内,到菜场不远,奶奶都是等过了上班上学潮才上街去。卖蔬菜的多是附近的菜农。新马路东侧、新巷口小学北面,有很多菜地,属城镇高峰大队。因此,这里常年都能买到新鲜蔬菜。当然,这个菜场只是上午小中前的一段时间忙,过了这个时间段,大街就是大街了。奶奶常在这里转悠,有时买到一些不要券的碎肉、骨头。碎肉回家做百页包肉卷,骨头回家用梅干菜烧,那个香,成了童时的记忆。
菜地周边,有几个很大的水塘,引了许多人来钓鱼,筷子长巴掌宽的鲫鱼、扁鱼、昂嗤,各式杂鱼,钓得人心花怒放。
这里有好些无主坟茔,春夏杂草丛生,晚上磷火飘荡,秋冬寒风萧索,一派肃杀,故这一片被叫做“阴城”。因地旷,人民路上一家生产各种炮仗的工厂,专门到这里来试放产品。那时,常有小孩到这里来找没有放尽的炮仗和成圈的药捻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阴城,不再种菜,平坟填塘,逐步建起一些居民小区。
新马路两边都是平房,家里半天照不见太阳,从大门进去,里面还有朝南的正房,那是可以晒到阳光的。
这条马路很忙,除了上下班的人群外,便是很多人家为补贴生计而忙碌的副业——打芦席、编窝积。这些苦活计,在这儿蔚然成风。北乡、东乡草荡里生长的芦柴(芦苇),割下后用船运到高邮城,停在运河边或大淖河边,买了运回家。接着就是破柴——用一种专用刀具(刀刃嵌在一个圆柱状的木把手中),把粗粗的芦柴头握在手中,刀刃破进芦柴,另一只手抽动芦柴,让刃从芦柴头一直划到芦柴尾,整个过程,要戴副厚厚的手套以免手被芦柴划伤;压柴——把划破的芦柴平铺在地上,拉动石磙子从芦柴上碾过,一遍又一遍,直到把芦柴压遍压顺了;理柴——用两片长竹篾夹住压扁了的芦柴,从芦柴细头抽到柴尾,就可刮去附在芦秆上的苇叶,留下光光亮亮的扁平的芦柴;这就可以编织了。编织前扒开扁平的芦柴,使外壳朝上,在一张小矮凳上坐下动手。还有孩子在整理芦柴时,小心地揭下芦柴壁上的一层芦柴膜,带到班上给吹笛子的同学贴笛孔用。
编织时,离不开另一柄小刀,还是一个圆柱状的木柄,小刀根部钉入圆木柱,刀刃用来切割多余的材料,还可控制扁扁的芦柴片,使芦片转折以后的边缘齐整,芦片转折后,再用木柄一头的圆柱底敲实,让边缘平整耐看。这个过程,都要小心,以防手被锋利的芦柴边划破,很多人的手上都贴着大一块小一块的橡皮膏。
那时,芦席和窝积都有很多用处,起房造屋、屯积粮食都离不开。芦席要讲究方正、紧密,经得起拉扯;窝积要宽窄一致,密实耐用。把这些成品运到收购站卖了,换得的钱便是生活开支的一部分,这是算计好了的一份收入。下午与傍晚时分,新马路两旁,破柴、压柴、编柴,劳作声、调侃声、笑骂声,热闹得很。一个个街头加工作坊在忙碌着,直到看不清物件了才结束。
新马路的西侧,旁逸出许多小巷,弯曲细长,与北门大街相连。从一条小巷过去,经过高邮酿酒厂的后门,老远就见到那根瘦长的烟囱。烟囱挤在低矮的平房之间突兀地伸向天空,行人仰头看望,一种压迫感令人目眩,心里惶惶的。每天我爱人带着五六岁的儿子经过那里到荷花塘小学上班,那近在咫尺的红砖砌成的烟囱,显得高大无比、直插云霄,儿子每次都害怕得躲在妈妈的另一侧,拽着妈妈的衣裳,低着脑袋,紧贴着妈妈的腰身走过去。
新马路与人民路相交的丁字路口东边的人行路旁,有一座用篷布搭成的小店,篷下一个柏油桶改制的火炉,两张小桌,几条木凳,一副案板,这是这一带闻名遐迩的周矮子饺面店。当家的老板娘矮而胖,她的阳春面和饺子(小馄饨),是这一带居民的美食,吸引着新巷口小学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这一带的孩子是吃着她家的饺子长大的。孩子们长大后,各奔东西,回到家后,都会再来寻当年的口味。后来,周家饺面店在当年篷摊的对过租了一间门面,少了风雨,多了安逸,味道还是当年的味道。如今,小店已追着人群北迁到薇风大道去了,不知生意还红火不?
新马路最北端与东西向的路相交成丁字路口,路东端是水泵厂,人们以在这家厂上班而自豪。水泵厂东、北面就是大片的农田了。丁字路口西边有城北米厂、城北粮站。城北米厂内有成片的水泥地,专为晒稻麦用。晴天,地上晒满了稻谷,阵阵麻雀飞来飞去,在远远的地方啄食,看场的人奔来奔去吆喝着。儿时的我们拿个弹皮弓,远远地,对着那黑压压的一片,随手一下将小石子弹过去,准能打着。有时,拾一瓦片,沿地面撇过去,瓦片擦着地面飞,钻进麻雀群里,能撩倒几只。路口北是粮站店面,卖米面油。那时的粮油是计划供应。这条路再向西,与一条南北向的元沟子河相交。说是河,其实是条臭水沟,河身两侧垃圾绵延成堆,河水发黑,肮脏不堪。还有座小桥叫搭沟桥。路的尽头与北门大街的尾巴相连。
多少年过去了,新马路依旧,只是名字又叫了珠湖路。
路北头原先的几个工厂和粮库都撤了,厂址上建了新的居民小区,搭沟桥变成了几米宽的水泥桥,桥下垃圾成堆、黑水悠悠、臭气熏天的元沟子河,变成了石工精致、绿树成荫、流水清澈、四季花香、周边居民无不舒心的小景区。
珠湖路中部原先的一座小桥不见了,小河也回填了。桥北原先不远的小路,成了全新的薇风大道。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