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高邮湖的避风塘

2024-05-06 18:08:01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湖很浩瀚。高邮湖的历史不算很长。宋以前都是一些小湖,历史上称有36湖。真正使高邮湖水势猛增的,是南宋抗金时,引黄河之水入淮,想以水阻止金兵南下。结果金兵未能挡住,却开启了黄河夺淮的水患。从此,高邮湖成为“巨浸”,成为一个过水湖,一片汪洋。到了明初,才有高邮湖这个名称。

高邮的若干个小湖,曾是古邗沟的一部分。那时湖河是一体的,既是湖泊,也是运河,自然成为重要的航行要道,是扬州到淮安的必经之地。到了宋代,已经形成了珠湖、甓社湖和新开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运河就穿行其中。明清两代更是漕运的必经之路。由于黄河夺淮,淮水阻滞,高邮湖水势浩大,水患突出。漕船或渔船等在湖上航行,灾难频发,船毁人亡,损失惨重。

早在晋代,邗沟淤塞严重,舟船必须从高邮北10公里的樊良湖穿湖北上,但此湖风高浪急,行船常被风浪打翻沉没,人们视为危途。唐代李吉甫在湖上修筑平津堰,拦河蓄水,以利漕运。到了宋代,高邮以北湖区风浪较大,特别是山阳湾一段尤为突出,不时有船只倾覆。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始,每年在这一段沉船达170艘之多。人们加快了河湖分离避险的步伐。李溥载石投湖,积石为堤,修筑船闸。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运河越来越受到朝廷的重视,淮扬的运河多行湖中,故有“湖漕”之名。经过陈瑄、白昂等数任河臣接力,终于实现了“河湖分道”的目标。航行和漕运的功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河湖分道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索规避自然风险的方法。为了航运的安全,开始在高邮湖沿线修筑避风港,确保航船及时避险。

何为避风塘(港)?最早是渔船躲避风浪的港湾。每到台风季节或恶劣天气,渔民们就会把船停到避风塘躲避自然灾害。后来航运或漕运的船只也进港避险。历史上人们利用湖岸地理的特点,修筑了若干个高邮湖的避风塘,成为渔民和航船的避难所。比较大的有高邮界首避风塘、高邮万家塘避风塘、高邮杨家坞避风塘、高邮石工头避风塘、高邮菱塘“肚子港”避风塘等。此外,天长、金湖和宝应还有一些避风塘。

界首避风塘位于界首运河大桥的西端。历史上界首以西的湖面称为津湖,水势浩大,是运河的主航道。界首避风港南北长数百米,东西宽数十米。有石堤将湖和避风塘隔开。最北端有一小出口与大湖相通。试想当年,当天气突变,乌云狂风大作时,航船鱼贯而入避风塘,以避风险。这无疑是一个安全而幸运的天堂。界首避风塘如今尚存,由于禁渔,塘内渔船少了许多,只有少数渔民以船为家长居于此。塘内鹅鸭偶鸣,略显冷落和破败。北出口已有杂树横生,满目水草。那种渔船穿梭、鸡犬相闻的水上人家的独特景象已经十分遥远。

位于高邮运河二桥北面的万家塘,也是一个古老的避风塘。当年是很热闹的,有上百户人家,几乎都是打渔为生。不仅有较大的渔船,还有小划子。塘内俨然就是一个村落。鹅鸭成群,更是湖鲜集散地。清代此地就建有水文站,专职监控高邮湖的水位。还曾开设过轮船码头,开往金湖、天长等地。高邮湖禁渔后,几经整治,面貌一新,已经成为明清故道景区的一部分。万家塘避风塘是高邮湖发展史上的一扇窗口。

运河二桥南侧便是杨家坞。杨家坞本是高邮湖的渔民停泊和修船的地方。以前是高邮湖和大运河之间的一个村,有上百户人家。从事取鱼、卖草、贩卖河鲜,过的是靠水吃水的日子。也曾是鱼市,有众多的鱼行,专门从事鱼虾螃蟹的外运买卖,主要是发往扬、镇、宁、沪等地。杨家坞当然也是避风塘,它的出口在其南端,呈U字型,似乎比万家塘的凹字型更能规避风浪。更重要的塘内的陆地上有船坞,专门用于修船。渔民在此晒网修船,油漆船,甚至造船。杨家坞还有不少帮船,是专门跑运输的。因此,杨家坞的功能似乎更全面一些。如今,杨家坞遗址尚存,但避风塘的功能已经丧失。在当年避风塘的那些水域,现在正是西堤风景区的核心所在。有明清运河故道的巨大石碑,有飘荡的芦苇、通幽的木桥和栈道。最抢眼的是长满碧草的运河故道,往昔行的是船,如今满是享受西堤自然风光的人群。当年的高邮“小河西”,已成为旅游打卡的网红地。

向南不远,在镇国寺的西侧,就是石工头避风港。该港建成年代并不久远,是规模最大、建设最完善,也是正在使用的避风港。在高邮湖禁渔前,这里渔船云集,水鸟成群,充满了渔港的生活气息。上千条渔船停泊其内,夜晚渔火闪耀,蔚为壮观。这里东傍镇国寺,西临高邮湖,南靠高邮运西船闸,有湖河调度闸,有运河落日营地,还有高耸的灯塔。这里视野开阔,湖景、河景和塔景尽收眼底,是运河诗人感叹、落泪和高歌的心仪之地。

高邮湖西边也有许多避风塘。此外,在高邮湖马棚湾北面有一个救生港水闸,始建于清,民国时期修缮。该闸是高邮湖和里运河之间的泄水闸,条石结构,颇具规模。1956年大运河拓宽,在里运河东边新开运河,救生港水闸因此被弃用,遗址尚存。闸旁有明清时期的避风船坞,曾被后人沿用。而今这里林密草盛,郁郁苍苍。救生港水闸及其避风塘,仍静静地横卧在高邮湖边,成为高邮湖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

高邮湖的避风塘是历史沉积的窗口,是高邮湖和大运河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