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20:02:07 作者:□ 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多年前,笔者在家里收拾鸡窝时,发现一方大块头砖头,感觉稀奇,便拿在手上端详一番,不经意间发现砖的一顶端有两个凸出的大字:柘垛。“垛”字,估计是一种古体字,该字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分,左“土”,右“乃”,下部分又是一“土”字;我在《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这个古体字,只找到“垛”的繁体字“垜”。柘垛是一处地名,在我的家乡秦家垛北面,约五里路之遥。据传,因垛上多柘树得名。柘树叶和桑树叶都是蚕的饲料,家乡养蚕历史悠久,乡贤秦观有《蚕书》专著传世,家乡多桑柘很正常。“柘垛”这地名很古老,至少在南北朝之后就存在了,当时隶属于历史上的武宁乡。(秦观故里,武宁乡左厢里,即后来的秦家垛。)明代隆庆《高邮州志》记载:武宁乡在州治东(高邮城东),辖五村三十里(里,行政单位,不是里程),曰三垛村七里,曰柘垛村四里,曰义兴村四里,曰中临村八里,曰茆垛村七里。柘垛村是历史上武宁乡的五村之一。1300多年过去了,历经朝代频繁更替和建制区划的无数次调整,三垛村早已演变为三垛镇,义兴村、中临村、茆垛村被别的地名所取代,唯有柘垛村的古老地名仍存在,现隶属于高邮市三垛镇。我感觉,这块带古老地名、古体字的砖,有来头——有一定的考古价值,连忙擦拭干净,并拿来卷尺量一量,长28.5厘米、宽12.5厘米、高6厘米,用秤称一称,重7斤,无论长度、宽度还是重量,是普通砖块的1.5倍。用报纸包好,置于厨下,作为收藏。
其实,砖瓦上出现地名倒是寻常见的。如1969年,家乡办砖瓦厂,特地到泰州溱潼砖瓦厂购得钢构的瓦模回来,瓦模上有“溱潼砖瓦厂”的“阴文”(反着的凹字,打出来的瓦坯上就现立体的“溱潼砖瓦厂”字样)。我们秦家垛人气不顺:我们生产的产品,凭啥为你名留青史?请工匠销毁“溱潼”,铸上“秦家”,一经生产,带着“秦家砖瓦厂”字样的大瓦,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流向四面八方。
既然这块古砖有“柘垛”二字,毫无疑问,肯定出自柘垛这地方。是什么时候的产品?窑主是谁?工匠是谁?我寻根溯源,问庄上老人,都说不知道,放入微信群、朋友圈,无人有回复。推而广之,经过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秦家砖瓦厂”字样,又要追寻它们的由来:秦家在哪里,什么时候的产品云云。就如同我现在寻求这块古砖的来历一样。
在寻求什么时候的产品的同时,我在进行另一层面的思考:在砖块上、片瓦上、刀具上等等,留下地名或人名,果真是为了“扬名”吗?其本真目的恐怕是为了显示出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为产品的质量下保证。试想,一块砖、一片瓦,或是其它什么产品,出自你处、你手,无论放在哪里、派什么用场,都要担负得起、承受得住。我的这一想法,后来被央视的一档节目证实。某晚,看到《国宝档案》节目上正解说城墙砖上的人名时,引起了我的关注,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主持人任志红说:南京明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有制砖者的名字,不是制砖者为了扬名、永垂不朽,而是采用“实名制”,确保生产者生产砖块的质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