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远去的风车

2024-05-20 18:09:24    作者:□ 彭永宽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五岁那年,我曾经和父亲管理过一个多月的风车。

我们那里属于高邮低洼圩区,平均高程只有0.2,耕作制度一年一熟。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也没有农用机器,全年的农田灌溉和保沤主要依靠风车上水。广袤的田野里,星罗棋布的风车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这里用的是六扇篷风车。一部风车,一般一年能灌溉七八十亩农田。基本上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部分田块不适宜设置风车,这一部分田地只能用人工车水来解决灌溉问题。

风车要用到篷布、铅丝、木材、桐油、苎麻、麻绳、棉线等等,这些东西由生产队按时发放。生产队每年还会对风车上固定部件进行检修维护,包括桑树脱、桑树锤、桑树榷、杨树柫、天轴、中轴、地轴、铁箍、风车篙、花篮、叉篙、五段子、大辋子、吊车篙、小船或捺担等。集体选管理风车的人有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二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三要有一定的工作责任。

那时是一九六一年,我们生产队有三百多亩水田,共有三部风车,三阳河东一部,三阳河西两部。三阳河西北边一部由父亲管理,这部风车设在河西大圩坎上,灌溉面积覆盖了三阳河西及庄门口的一框农田。为了生活和劳动方便,父亲在风车北边搭了一间简易棚子,我们叫它“厦子”。厦子东墙就利用三阳河圩坡,其余三面用土块垒成,整个厦子以茅竹做梁、树棍为椽、芦柴苇箔当墙、稻草盖顶。近十五个平方的厦子里搁着一张竹床、一盏马灯,还砌了一口锅灶,灶台上放着去大食堂打粥的小饭桶。灶的对面,戗着铁锹,锹柄上挂着斗篷、蓑衣。厦子不仅是父亲看风车的小窝,也是熟人歇歇脚、友人聊聊天、路人避避雨、老人吃口烟的一个绝妙的好地方。厦子外面多闲地,在父亲的侍弄下,四月有韭菜,六月有番茄,八月有茭白,十月有地瓜。

看风车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离人。有好风,要加水;没有好风,要管理。只有确保风车完好无损,下次用起来才便当。使用风车,要看天时、看风向:二、八月的风平稳、柔和,风车运转逸当,水容易上田,人也感到轻松;西风和东南风风力均匀、有劲,风车只要撑上三四扇篷,转起来呼呼有声,出的水哗哗作响,遇到这样的好风,风车转一天一夜不得歇,人也跟着忙一天一夜不知疲劳;东风强劲有力,《九九艳阳天》里唱“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优美动听的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对风车来说,东风是好风;东北风,人称“猴子风”,大概是猴子性情暴躁、喜怒不定吧,此时上水,风瞬息万变,必须小心管控确保安全;遇到台风、阵风和强对流天气,风车使用必须避开。

九月,稻子成熟,田野里金黄一片。农民们喜迎稻菽千重浪,挥舞银镰抢收忙,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了粮食丰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而那一个月的日夜操劳,也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如今,风车已经退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农田灌溉都是充分利用高邮湖和大运河水进行自流灌溉,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每当看到现代化的灌溉技术让农民种田省钱又省力,就会想起那年和父亲一起看风车的情景,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响起风车“吱吱呀呀”的车水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