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 18:28:07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经常来往于卫国与其他国家。有一次,他与几个学生来到卫国的边境之邑“仪”,可能住在某一家客栈里。谁曾想孔子来到仪地的消息不胫而走,被当地的官员知道了。那位没留姓名的官员屁颠屁颠地赶到客栈,要求见孔子。也许出于孔子人身安全考虑,学生们不同意其见孔子。那位官员于是扬言:“凡是君子来到此地,我从没有得不到接见的。”这句话应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没有君子不给我面子的,其二是我对君子是尊重的,孔子是君子,我必须见。语气软中带硬,学生们挡也挡不住,或许也通报了老师,让那位官员进入了孔子房间。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位官员走出房间,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个何必忧伤于老师失去官位离开鲁国呢?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要把夫子作为醒世的木铎。”
这是一个没有时间、背景,也没有具体情节的故事,我们无从知道那位官员究竟与孔子谈论了什么,又是凭借什么对孔子的学生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语。
这个故事记载在《论语·八佾第三》里,原文是这样的:
仪封人(掌管封疆之官)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解释说,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
木铎,类似于铃铛,其作用类似于惊堂木,振或者拍,都是以其响声,引起众人的注意。
每每读到这一章,我就油然想起乡间冬夜更夫打更的事来。
每年进入冬季,村里总会安排一位年长的男性于夜间巡夜,人称打更的,也就是更夫。一夜五更,更夫每更天都准时地敲着锣,在村子里每条巷子走过,口中念念有词:“灶口干净,火烛当心。”敲锣的力用得不是很大,但在静谧的乡村夜晚,“咣当咣当”的声音异常地响亮而余韵悠长,令人心惊而安然。那时,农村烧的是土灶、点的是油灯,失火的事经常发生,是更夫及时发现并唤起热被窝中的村民,全力抢救而避免了重大损失。更夫,不是干部,却受到村民们的尊重。是啊,冬夜漫长,朔风怒号,时有雨雪,更夫毫不懈怠地艰难行走着,口干舌燥地提醒着,理应得到尊重。
当然,我的这一联想,不是胡思乱想,是受了朱熹的启发。在这一章后面,朱熹做了批注:“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朱熹说,木铎的作用就是在道路上巡行。上天让夫子失位,就是让夫子周流四方推行他的教化,就如同手执木铎者在道路上巡行。
依朱熹的说法,孔子就是一位手执木铎的更夫,而且这位更夫是上天派遣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争频仍,暴政虐政肆行,弑父弑君不断,人民生活在如墨黑一般的寒夜之中。孔子信而好古,笃信周礼,高举仁义之剑试图戳穿那黑幕。他兴办私学,推行仁义,利用短暂的为官之机遇,整顿朝纲,取得显著成效。但他的言行与统治者所想格格不入,终不为所容。孔子无奈,走上了“周游四方”之路。朱熹说,孔子的“失位”与“周游四方”都是上天刻意安排的。
整整十四年,孔子带着几个学生,坐着马车抑或牛车,一路颠簸一路风尘,非亲历者不能知其苦难。他到过卫、陈、蔡、郑、宋、楚诸国;他游说诸侯、遍访贤良、沟通隐士;他在匡地被围、蒲地被困、陈蔡之间绝粮七天、在宋国边境差点被司马桓魋杀了;君主们不待见他、隐士们讽刺他,有人甚至讥之为“丧家之犬”。
但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呼吁。他厌恶战争,渴望社会稳定,他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实现小康大同,可是,现实常常给他迎头一击。他栖栖惶惶、跌跌撞撞,他痛苦悲哀、无奈迷茫,但决不气馁、决不妥协,像一匹来自北方的狼,顽强地行走在无垠的旷野上,直到六十八岁才拖着疲惫老迈的身躯回到祖国。鲁国为政者仅以国老之名将其束之高阁。孔子不管不顾,恪守“天命”,以衰弱的生命继续传道授业,把无数平民子弟培养成“士”,并删《诗》定《礼》,撰写《春秋》,给世界和未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仪封人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间,遇见的少有的知音。这位官员以“木铎”给孔子以最高的褒奖,也以木铎预示着孔学的未来。
仪封人所言不差,孔子身后,有一群得道的学生,他们编辑了孔子的言行录《论语》,成为儒学的圣经。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春秋末期的周朝大地上,他们或做官,或经商,或办学,但无不接过夫子手中的木铎,高举起仁义的火炬,继续奔走在传教布道的道路上,生生不息。从战国的孟荀之儒,到汉代定儒为一尊,再到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以至清、近现代的新儒学,儒学一脉,绵绵延延,何曾断绝?从中国到世界,两千多年过去,孔子的木铎声依然那么响亮、那么悠远,启蒙了中国,也启蒙了世界。
有一位诗人曾经断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难道不是吗?
孔子没死。孔子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更夫,蹒跚在烟火蒙蒙的大地上,行走在茫茫宇宙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