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六十年代的打麦场

2024-05-27 19:23:17    作者:□ 陈正祥    来源:今日高邮

如今,小麦成熟了,用收割机收割,一边割一边脱粒,麦粒和秸秆分开,轻松得很。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没这么容易呀,小麦收获季节,是农民最忙的时候。为了抢季节,农民一边收割小麦,一边耕翻土地,一边灌水插秧,真正的是“五月人倍忙”!妇女在田间挥动镰刀,收割小麦,男劳力肩挑小麦把,一路打着号子,挑到打谷场上。

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不闲着,除了到田头拾麦穗,星期天还到打谷场上,帮助传递麦把,方便堆放。堆麦把,是一项技术农活,不但要堆放好,防倒塌,而且还要防漏雨造成霉变。我父亲是一个巧农民,堆麦把的农活,都由他来干。只见他先在场边选好位置,把麦头朝内,铺成一个圆形,逐步往上堆。我们小孩帮助把远处的麦把向麦堆处传送。夏天热,不一会儿,就见父亲满脸淌汗,我跑到场边的池塘搓毛巾,扔给父亲擦汗。随着麦堆的增高,一座底层直径大、往上逐渐小的麦垛就像宝塔一样堆成功了。

栽秧告一段落,晴天,开始拆麦垛塔、打麦场。我曾和几个小伙伴象比赛一样,爬上顶端,在大人拆封以后,向下扔麦把,供大人铺麦场。铺麦场时,一般都是麦头朝东,铺得厚度一致。打麦场时,先用耕牛拖石磙子逐步碾压,后用连枷拍打。把连枷高高举起,往下拍打,竹板打在麦头上,起脱粒作用。人们对面站两排,一排连枷高举,一排连枷落下,轮番拍打,逐步移动,直至打遍全场。这种情景,乃是真正的丰收舞!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