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浦口火车站

2024-06-20 18:05:24    作者:□ 王少同    来源:今日高邮

每次来到南京,我总想找个机会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浦口火车站走一走、看一看,穿越时空,感受一下那浓浓的父子情。

据了解,浦口火车站及附属建筑群,始建于1914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存只有电报房、贵宾楼等配套建筑,以及在1929年为“奉安大典”迎灵仪式而建的“中山停灵台”,是南京非常重要的近现代建筑。

今天是周末,南京的天气还不错,趁着闲暇,我独自乘地铁和公交车,花了一个半小时,于中午十一点,到达了江北的浦口火车站旧址。

这里很安静,游人也很稀少。“南京北站”四个铜色大字牌矗立在老旧的三层连排楼的屋顶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该站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建筑,是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一起去追寻时光的印记,去感悟当年儿子对父亲的拳拳之爱,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眷眷之心。让最动人的记忆,在斑驳的光影里穿梭;让最温柔的亲情,在时光的河流里继续奔腾。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进去吧,里面没人”“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短短三句话,多么地朴实、真挚、自然啊!它们道出了父亲朱鸿钧对儿子朱自清深深眷恋和殷殷关怀之情,而他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一个背影,已深深地烙印在20岁朱自清的脑海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朱自清先生肯定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吃着橘子,心中升腾起最真实的想法是——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倔强的老头,他买的几个橘子也是世界上最清甜的橘子——真是令人感动啊。

细细品读《背影》一文,不难发现,那人——朱鸿钧与朱自清,那事——南京浦口火车站送别,那情——文章里呈现的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早已经成为经典:父爱无声,挚爱永恒!同时,也让我理解了南京市政府为什么要保留这些百年建筑的真正原因了——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的人品、人性和人情,的的确确需要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感化,这样,也唯有这样,我们社会的文明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全体国民的素质才会有大幅度提高。

游玩快结束的时候,我又来到了浦口码头,准备乘轮渡去对岸的中山码头。站在浦口码头台阶上,我再次回望浦口火车站,只见中午阳光照耀下的“南京北站”四个大字正熠熠生辉,它仿佛在悄悄地告诉我,天下所有的父子之情,总显得很含蓄,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懂得它的真谛。

情不能自已,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那年他才51岁,真让人惋惜。回忆他在世时对我的关心、教导与偏爱,历历在目。自从我19岁参加工作后,父子俩经常利用假日坐在一起小酌,我们从不问下酒物的多少、酒质的高低,只为小酌时,父子之情能够淋漓尽致地挥洒。他常告诉我,小酒怡情,大酒伤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喝酒,都要有个度,千万不要贪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惜我那时候太年轻,总以为他危言耸听,稀里糊涂地没有完全听进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无数次酒多伤身的经历,我越来越明白他老人家说的话真是金玉良言呀。

再见了,浦口火车站。再见了,《背影》里的朱氏父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