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22:27:43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近读苏轼《东坡志林》,被其瑰丽的内容、奇巧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所吸引,按照五卷的先后顺序读下去。当读到卷四人物篇中的《孔子诛少正卯》时,我停了下来。一篇不足60字的短文,不知读了多少遍,我试图从中找出苏轼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及写这篇文章的依据。非常遗憾,一无所得。
不妨抄录于下,许是我的鉴赏力欠缺,读者诸君一起看看:
孔子为鲁国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或以为太速。此叟盖自知其头方而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发之。使更迟疑两三日,已为少正卯所图矣。(《东坡志林卷四·人物》)
此文没有告诉读者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只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其猜测有二:一是孔子自知“命薄”“必不久在相位”(作者注:孔子何曾做过国相,只是代行相礼之事),所以要快点下手;二是如果孔子“迟疑两三日”,就会遭到少正卯的攻击。也就是说,孔子与少正卯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孔子诛少正卯”,不是新鲜事。《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仅仅一句而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司马迁为写孔子实地踏访过曲阜,如果史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保存着孔子杀少正卯的痕迹,司马迁对此重大事件能够草率地一笔带过吗?
《孔子家语》在“始诛第二”中对“孔子诛少正卯”作了详尽的记述,有时间——“朝政七日”,有地点——“戮之于两观之下”。
更重要的是列举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由——子贡进曰:“大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子贡说,大夫少正卯,是鲁国有名的人,您刚刚掌管朝政就杀了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振振有词地说:“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通达古今但很凶险),二曰行僻而坚(行为邪僻而意志坚定),三曰言伪而辩(言语虚伪但说得头头是道),四曰记丑而博(对怪异之事知道得太多),五曰顺非而泽(言论错误而为之润色)。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孔子是说,天下有五种大恶,一个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受到当政者诛杀,少正卯五恶并发,能不杀吗?孔子强调,少正卯是人中的奸雄,不可不及早除之。
或许有人说,《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既然作了如此详尽的记述,孔子杀少正卯还不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吗?
其实不然。对于《孔子家语》一书的真伪一直存有争议,以宋代为最,而且其内容大都采集他处,《始诛第二》中的“孔子诛少正卯”就选自《荀子·宥坐》《说苑·指武》,至于《荀子》和《说苑》又取之何处,不得而知。
一直以来,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一桩公案谜案,似乎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是,只要深入到事件的内部,以理探求之,就不难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按既有的史料看,少正卯是鲁国闻名的大夫,孔子初入大夫之列,有权杀之吗?何况“刑不上大夫”(即使大夫犯罪,也要保留最后的尊严),怎么可能“尸于朝三日”?
孔子以大司寇之名诛杀名人少正卯,绝对是一个爆炸性新闻,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鲁国史书《春秋》怎么可能忽略不记?即使经过孔子本人编订,出于自保而删之,那么,为《春秋》作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能不在《左传》中有所反映吗?但《左传》中只字未见。
孔子一生以推行仁政为己任,力主依礼治国,怎么自己大权在握,就杀字向前呢?这是明摆着的言行不一啊。孔子六十八岁从国外回来之后,成为鲁国的国老,接受鲁国君以及当政者的问询。一次,鲁国实际掌权人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国之道,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啊?你只要行善,百姓自然就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就像风,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风吹草动,草必定随风而倒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如果孔子曾经杀过少正卯,怎么有脸面说出这番话呢?
我以为,无论从理从法从情,孔子都不可能杀了少正卯。
那为什么世间会流传孔子杀少正卯呢?这从一些人编造的诛杀理由上就可以见得端倪。
有的说孔子杀少正卯是同行乃冤家的反映。少正卯和孔子都曾经创办私学,而且少正卯的私学办得很红火,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了。孔子很生气,所以,借权势杀了竞争对手。
如果真是这样,史书对少正卯的记述应该很多,为什么少之又少。甚至,有人认为少正卯是一个针对孔子的假想人物。
还有人说,少正卯是改革派,孔子是守旧派,观点往往不合。孔子一朝权在手,便杀了政敌。
这一点似乎也不需要大动口舌。改革派的少正卯会在历史长河上黯然消失吗?
苏轼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践行颇深,在黄州期间还写了《论语说》,他对孔子有没有诛杀少正卯一定是有判断的。那么,苏轼为什么要写这篇短文,而且作出一番与史实不符的臆想?我想,这与苏轼身处的环境以及其遭遇是有关系的,他是把自己看成少正卯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