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19:16:05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职业》是他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其中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迫于生活重压早早失学,有了“职业”,小学生们常常效仿喊作“捏着鼻子吹洋号”。这一天外婆过生日,孩子得闲不用卖糕,等他走到僻静无人处时,竟也欢快地喊了声“捏着鼻子吹洋号”。汪老将悲悯之心注入笔端,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温暖与坚定。
解放初,我父亲失业,迫于生计,我妈也吆喝过“卖洋油噢”,走街串巷,有时跑到郊区,十分艰辛。我早年在临泽工作近二十年,还记得当时临泽的市声,前河的打铁的“叮!当!叮!当”和后河国营米厂的机器隆隆声。同时,后河有远方的西瓜船来了,便有了“包熟包甜的大西瓜、红瓤黑籽的大西瓜噢”随船款款而行,凉丝丝的声音在水中泛起。夏季,最讨妇女喜爱的是“卖栀子花来——白兰花”的吆喝声,似莺啼歌吟,温婉动人,芬芳的味道飘散在三条街的空气里。
有一些叫卖声现在听不到了,如“补锅噢!补锅锔碗噢”“炸炒米花喽!放炮喽”。春芝老哥告诉我,东大街过去有人以敲木制、竹制的梆子代替人的吆喝。
现在常以录音重播,连续不断地用电喇叭代替人的吆喝。走街串巷,家前屋后,循环反复。我所住的长生路与蝶园路的丁字路口,早市、夜市都甚是热闹。“二十元一斤十三香大龙香卖噢!”连续吆喝,至中午卖掉三大盆,估价六百元以上,顾客大多打包带回吃。夜市继续吆喝,生意可以一直做到次日四五点钟,常可见到男女青年喝啤酒、啖龙虾,乐而忘归。
“本地新鲜黄瓜、刚下架的黄瓜,两元一斤,快来买呀!本地番茄,十元四斤。小番茄八元一斤,新鲜货呀!”
“有鸭蛋现卖现腌啊!”
“卖菜籽油、卖草鸡蛋,收鸭毛、鹅毛卖钱!”
“换纱窗换不锈钢窗框喽!”
“有废电视机、电冰箱、电动车卖吗?”
“收长发、废手机吆!”
商贩有固定摊位的,有临时摊位的,也有走街串巷、边骑车边吆喝的。我家对门老颜,一边照顾上学的孙子孙女,一边还忙里偷闲种菜卖菜。一到晚市,他常带一折叠凳,一杆小秤,在楼下一角设摊卖菜。
凡是社会需要的,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