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20:23:03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东大街是高邮的历史文化名街,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宋时期。
北宋开宝四年(971),知军高凝祐始筑高邮城,城略呈方形,明清《高邮州志》称其为旧城。其后,高邮城进一步向南北方向扩展,大部分居民沿运堤而居,商店、集市相对集中于傍河的南、北门一带。在城北运盐河(臭河边)的北岸,即今东大街沿线地域,也很早就形成了市井繁华的街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1129)二月,癸酉(二十四日),韩世忠提辖使臣李在,“诈称五台山信王下忠义军”,“聚集溃卒数千,遂据高邮。”李在义军在高邮,“乃遣人截金后军,得金宝船数艘,故其军甚富”,成为高邮城重要的抗金力量。三月庚寅(十二日),“(赵)士从闻高邮贼李在往楚州,遣统领官不侧乘虚掩袭,至岳庙下,遇红巾百十,皆杀之。取其衣伪称在党,行至草市,行武不整,讙噪杀人。在觉之,出兵迎敌,不侧仅以身免。”赵士从,赵宋宗室,主管高邮军宗子。金兵来袭时,率众避屯兴化县。
《舆地纪胜》卷四三,高邮军,“东岳庙,在城东三里五十步。太平兴国(976—984)中建,为屋几千楹,为东淮祠庙之冠。”
元末陈基《高邮》诗云:“秦邮水为国,层城高郁郁。三面阻重湖,深湟中荡滴。”高邮城三面阻水,唯北门外地势开阔。自兴化到高邮城,只有沿运盐河北岸大道向西,再到高邮北城门。在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首城厢地图上,大道从泰山庙向西,经东大街,至北门大街折向南,即是高邮北门。这条路线,几乎是两地陆路往来的唯一通道。
赵士从军在岳庙袭杀李在义军上百人,从容换装,直至在草市“讙噪杀人”,李在方才“觉之”。则这个草市,当在岳庙西侧的城区地带。隆庆《高邮州志》卷一:集市,“蛤蜊坝,蒲草市。东河、下河,俱草市。” 隆庆志卷二:“蛤蜊坝,即旧下闸,在州东北。”“太平桥,古名蛤蜊坝,在北门外。永乐二十二年(1424),乡民戴伯祯等造。”蛤蜊坝,在东大街中段,为古运盐河上的控制性水利设施。其具体位置,在今傅珠路与珠湖路的交汇处。直到明代,这里仍是柴草的集散地之一。因为东大街是不侧一行的必经之地,故其“讙噪杀人”的草市,必在城北东大街沿线。而最大的可能是东大街的东段,即以大淖河为中心的地区。至今,这里尚存有草巷口、窑巷口等与之相关联的地名。
东大街为一条东西向主街,其两侧呈羽状分列众多大巷小巷。这些古巷,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与传奇。其东首滑石巷,据说是当年韩世忠由盐河(臭河边)上岸登临之处。这些包含浓厚古老文化气息的古巷,也佐证了东大街历史要远早于两宋之交。
隆庆志卷一二:“东岳行宫。在州治北新城小东门外街北。”小东门在东大街东首,门外为外街,门内对应的东大街则是里街。应武《岳庙记》:泰山庙“东以东墙外路为界,西以西墙外路为界。南以三门滴水至官街为界,北至竹林寺后莲花池北岸民田为界”。东门外街,宋代即已有之,其时为“官街”。东大街在新城小东门内,论其历史,固应大大早于外街。
方志记载,淮东制置使毕侯于高邮城北筑新城。但新城的筑就,远非一日之功。宋余壹《瞻衮堂记》,绍兴五年(1135)秋九月,韩世忠移师楚州,“命其属提举董侯旼缮营高沙,筑城聚粮,以为老弱休养便地。”韩世忠军主力在楚州与金人对峙,将其身后的高邮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后方。其时,在高邮城北已经形成成熟的街区,这是其“筑城聚粮”的必要条件。经过董旼及其后来者持续不断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的构筑新城打下了雄厚的人力、物力与城建的基础。开禧三年(1207),毕再遇筑造新城,开重濠,乃收大成之功。东大街也由此纳入新城之中,成为新城街区中东西向的一条主街。
隆庆志卷一:街坊,“北门外街:分巷十六。(街东)东台巷:分巷七;庙巷街:分巷七。”隆庆志:牌坊,“双凤,为王珏立。登第,为朱暟立。双豸,为朱礼、朱暟立。世美,为孙瀚立。柱史,为张胆立。司马都宪,为陈玉立。内翰,为孙绳立。步蟾,为冯信立。经济,为陆钧立。攀龙,为韦经立。以上俱在孝义厢遐观街。”隆庆志卷一:厢里,“孝义厢,一里,在州治新城多宝街。”隆庆志卷二:桥,“税务桥,古名遐观桥,在石桥北,课税局前。宋嘉定年(1208—1224)造。”遐观桥(税务桥)北就是东大街,遐观街名必与其相关。
阅隆庆志,遐观街拥有10座牌坊,是高邮城所有厢街之中最多的,不仅反映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表明了遐观街宏大的规制。纵观整个城北地区,南北主干道为北门大街,东西则是东大街。从税务桥巷头,至文游路街长达一公里。故从规模与街名来看,遐观街就是东大街。沿北门大街东侧,南为东台巷,北有庙巷街,两街巷之间只有东大街,舍此则遐观街便无从落实。至于是遐观街因名于遐观桥,还是遐观桥因名于遐观街,笔者倾向于后者。毕竟东大街的形成至少是北宋中后期,而遐观桥是在新城筑成之后的嘉定年间才建造的。换句话说,是先有遐观街的街名,而后引申出遐观桥的桥名。
雍正志、嘉庆志照录了隆庆志,坊牌目下备注:“今废坏者过半,姑仍旧志表之。”其中,“柱史,为张胆立。石坊现存。”说明迟至清代乾嘉时期,东大街仍名遐观街。
雍正《高邮州志》卷六:“水陆庵。在州治东街炼阳庵后。”“炼阳庵。在州治北新城遐观桥东北。元大德六年(1302),道士盛心渊建。”炼阳庵,也称炼阳观,位于东大街中段北侧。建国前还在,有著名的茶馆洞天楼。很明显,这里的东街就是东大街,似是民间的俗称。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首,城厢图说,“北城外西街较他处稍高。就中隆起者为社稷坛……由此迤东迤北,逐渐低落。以东街、北街尾段与坛地相较,大率相差至八九尺。”社稷坛位于北大街中段,税务桥西,复兴街以北。旧有高台,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80米,高出地面约3—4米。宋代驿站迎华驿,元代秦淮驿,都坐落在这里。明代台上建有社稷坛,后来又有天地坛。文中东街就是东大街,北街就是北大街。“原志载城内外市廛极多,今可称者约共五处。城内中市及南北门外两市均盛;次则北街庙巷口,东街草巷口贸易尚多。”“东街草巷口”中的东街所指极为明确,就是东大街。在清代前期至民国时期,东街是东大街的官方与半官方的称呼。
乾隆《高邮州志》卷一:“北大街:东分东台巷街,新巷口街;西分多宝楼街,又西至太平街。”与之平行的,则是“沿河通湖桥街”。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首:“城内南北街最殷盛,州前街次之,东西两门最为闲冷。”“南门外街市殷盛,而地面偏狭,建筑颇难推扩。北门外地面十倍于南,但只北大街及新巷口街民居栉比。余街巷虽多,大率有菜圃或坟荒相间,不甚联属。”在民国城厢图上,高邮城北南北轴心为北大街,东西轴心为东大街。其生长的深层动力,一曰大运河,一曰运盐河。故在城北,能与北大街相称的只有东大街。“北大街及新巷口街民居栉比”,这里新巷口街应当就是东大街。在城北,有著名的新巷口小学,始建于1911年,初名为启愚简易初等小学堂。1921年改称鬼神坛小学,1937年改名为新巷口小学。三续州志卷首地图,新巷口小学处有土地庙,其西侧为梁家巷。新巷口小学,实是因东大街之另称新巷口街而来。
民国十一年(1922)高邮县城厢图,相应路段径标为东大街。这是东大街的街名首次以官方的名义出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