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人活八十八

2024-10-28 19:10:02    作者:□ 沈约华    来源:今日高邮

发福了,身子跟国宝大熊猫似的圆圆胖胖;走路摇摆,步子拖泥带水,节奏拖沓,嚓——嚓,前脚轻,后脚重,还慢两拍。有人客气地跟她打招呼,你吃过啦?她压根没听见。人家不得已又重复了一遍,声音如同炸雷。她茫然地看着人家,手指指自己的耳朵抱歉地说,聋啦。人家只好跟她手语,她却猜不中。人家无奈地摇摇头,又将错就错地点点头。唉,人活八十八,不知瘸和瞎。老太太当年何等风光精神呢!这个令人感慨的人,就是王老太。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人缺吃少穿,生活艰难。他们在家乡生活不下去了,夫妻俩一咬牙,一双筷子没拿,背井离乡讨活路,从高邮流落到了安庆,在农场安了家。从此他乡成家乡,家乡倒成了故乡。树挪死,人挪活。他们不甘与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挤“鸽子窝”绑穷,闯生路去。

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夫妻俩发扬光大高邮人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精神,干农活一马当先,肯卖力气。丈夫个头不高,精瘦,扛起二百斤的麻包,上跳,从船上扛到岸上,毫不示弱。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是农场里数得上的劳动能手。烈日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里,她一双手跟鸡吃米似的摘棉花,动作麻利,争分夺秒。撩起围兜擦擦汗,喝起河水解解渴,嚼着干粮当当饱,直直身子消消乏。晚了,借着月光星光继续干。实在困了,就在棉田露宿。天当被,地当床,在田垅里蜷着身子对付一夜。她硬是把几十亩地棉花摘得干干净净,大名上了场部的光荣榜,上了广播。他们夫妇是农场的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嘉奖,毛巾瓷缸一类的奖品不计其数。

她烧得一手好菜。场部里有重要活动,招待嘉宾,领导们不约而同想起了她,说大厨非她小王莫属,快快有请!她领衔担当主厨,吩咐帮厨的摘菜洗菜,摆案板改刀,烧火剥葱,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她套护袖、系围裙,几口锅左右开弓,应付裕如。大火猛攻,中火烧透,文火细焖,恰到好处;挥铲翻炒,声音铿锵悦耳,攥勺搅匀,动作潇洒优美;油盐酱醋适时下锅,咸淡酸甜适当,五味调和。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际,商品经济如火如荼,她当机立断,率领一家人,从安庆返回老家高邮,开店创业,唱了一出“凤还巢”。老伴进货,脚踩三轮车城乡来回跑,儿子闺女站店,笑迎八方宾客,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生意红红火火。她是店里的好后勤,料理家务,洗衣做饭,理货补货,需要干啥就干啥,里里外外一把手。

她面容慈祥,说话和蔼,心地善良,真诚待人,跟左邻右舍处得好,广有人脉。人们买东西都往她家店里跑,还把亲戚朋友往她家店里带。店里的生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在镇上小有名气。

有钱好办事,她家买了门面房,购置摩托车、轿车,嫁女儿娶儿媳,日子过得风光体面,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令人好生羡慕。

经济条件好了,王老太夫妇依旧老而不休,劳作不停,从店里忙到店外,还开荒种地,点豆种瓜。蔬菜四季吃不完,他们就送亲友、送邻居,乐此不疲。尽管辛劳了一辈子,年老了仍然不肯歇歇手,没有想过要享享清福。

岁月不饶人,各种老年病找上门,“三高”成了他们的标配。老伴脑出血不治,撒手西去,她也得了脑梗。曾经意气风发的她,如今叫人不敢想象。耳朵背了,手脚不灵便了,才终于看开了,放下了,听凭儿女的安排,吃吃玩玩,颐养天年。

公园里,王老太端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吹吹凉风,看看蓝天白云,或者干脆闭目养神,什么都不去想,看上去像一尊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